范仲淹其人正直敢言,不与贪官奸佞同流合污。他在朝为官的十年间,曾三次因犯颜直谏、触及权贵利益而被贬出京。公元1028年,范仲淹右迁为秘阁校理,负责校勘、整理皇室图书典藏。作为皇上的文学侍从,范仲淹得以直面圣上,了解朝廷秘事。如此职位只要稍微懂得变通,便很容易平步青云,有多少人眼热这一差事呢。可是范仲淹却显得十分“不懂事”,那时宋仁宗已是弱冠之年,却一直难以亲政,朝中大权皆掌控在刘太后手中。范仲淹直接上疏恳请刘太后还政于宋仁宗,就这样,范仲淹第一次被朝廷贬出京师。
公元1031年,刘太后去世。宋仁宗念及直言敢谏的范仲淹,将他召回朝中,授予右司谏之位,负责评议朝政等事。两年后,宋仁宗听信宰相吕夷简的话,准备废黜皇后。范仲淹又一次挺身而出,请求宋仁宗收回成命,结果再次被贬离京师,到睦州任知州。又过了几年,范仲淹改任苏州知州,后因治水有功又一次被召回京城,担任天章阁待制兼开封知府。那时,吕夷简任人唯亲,独揽朝政,范仲淹再次向宋仁宗弹劾吕夷简。可惜宋仁宗早就将吕夷简视为心腹,范仲淹再次被贬,成为饶州知府。公元1052年,范仲淹在路途颠簸中不幸逝世。
相关链接:
千古名句并非范仲淹首创?
长久以来,人们每每提及范仲淹,总会想起他的那句千古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中饱含了范仲淹对天下百姓之爱,闪烁着大公无私的光辉。其实,这句话并非范仲淹首创,而是他化用齐宣公问孟子的典故而来的。
当年,齐宣公向孟子询问贤者以何为乐。孟子答道:“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