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勰父母双亡后,和邻里关系相处很好。邻居把他当亲生儿子来对待,刘勰也把他们当成自己的父母一样尊敬。邻居想把自己的女儿嫁给刘勰,可刘勰自小就立下了宏伟的志愿,要著书立说。一旦成了亲,势必要承担起家庭责任,为家人的温饱而辛劳,那等待他的只有无止无休的奔波忙碌,他还有工夫来看书吗?著书立说的理想不就成泡影了吗?

经过深思熟虑后,刘勰拒绝了邻居的好意。但随着刘勰年纪越来越大,给刘勰说媒的人也越来越多,几乎把他家的门槛都踩破了。不管刘勰如何婉言拒绝,大家都不相信这么才华横溢的少年不娶妻子。

二十岁时,为了表示自己专心于学业、不愿娶妻的决心,刘勰便收拾行李离开了家,搬到附近的一座庙里。一边帮庙里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一边利用庙里清静的环境拼命读书。十几年的时间过去了,刘勰已经阅读了大量的书籍,成了一个学问渊博的人,特别是在佛教经典和文学理论方面研究颇深,这才完成了《文心雕龙》这部巨著的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