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谊初到中央政府,短短时间里就施展了自己的才能,被破格提拔,真可谓一帆风顺,少年得志。汉文帝看贾谊是一个很有见识、年轻有为的人,对他十分赏识。就打算让贾谊担任更高的公卿职位,委以重任,并和大臣们讨论。哪想到,这事却遇到了重重阻力。

阻力首先来自于功臣显贵们,如绛侯周勃、颍阴侯灌婴、东阳侯张相如、御史大夫冯敬等。周勃原是以织苇为生的手工业者,灌婴是贩布的小商人。他们跟随刘邦东征西讨,战功显赫,是汉朝的开国功臣,后来又除诸吕、立文帝、安刘氏,再立新功。他们封侯拜相,位高权重,但他们是一些没有文化的大老粗。到了文帝朝,他们已经年老,又自恃功高,思想守旧,胸襟狭隘。当贾谊这样学识渊博又有革新思想的年轻知识分子在汉王朝崭露头角时,这些老臣显贵们一方面因他年纪轻资历浅而看不起他,另一方面又因他才华出众而心怀妒忌。让贾谊当博士、太中大夫之类只议论而无实权的官职,他们还能容忍,而一旦要让他升到公卿之位委以重任,和这些显贵们平起平坐,他们就难以忍受了。他们众口一词地攻击贾谊:“这个洛阳人,小小年纪,学识浅薄,一心想专擅权力,要把国家的许多大事搞乱了!”当时文帝即位不久,而周勃、灌婴这些人都是先帝的旧臣,权重势大,文帝虽然爱惜贾谊的才能,但也不能违背权贵的意愿而进一步提拔他。汉文帝的宠臣邓通也嫉恨贾谊,常在汉文帝面前说贾谊的坏话,使得汉文帝逐渐疏远了贾谊。

就这样,外有大臣攻击,内有邓通谗言,内外夹攻,使贾谊不但没能施展他的才能和抱负,就连在朝廷中的立足之地也没有了。其结果是贾谊被贬出京师,到长沙国去当长沙王的太傅。

长沙国地处南方,离京师长安有数千里之遥。当时交通不发达,长途跋涉历尽千辛万苦,自不必说,使贾谊真正难受的是心中的悲愤。他有满肚子的学问,心中有远大的抱负,本想辅佐汉文帝干一番大事业,可如今受谗被贬,使他深感孤独和失望。他想到,那些大臣们攻击他,这算不了什么,因为他们毕竟是功臣宿将,为汉王朝出过力;最让他难以忍受的,是邓通这样的人,邓通有何德何能?只不过是一个善于阿谀媚上的小人,而自己恰恰是因为汉文帝听信了这样的谗言而遭贬,贾谊无论如何也咽不下这口怨气。他想到了爱国诗人屈原,也是一样遭到佞臣权贵的谗毁而被贬出楚国都城,最后投汨罗江而死。他想到自己的遭遇与屈原相似,就更加怀念屈原了。当他南行途经湘江时,望着滔滔的江水,思绪联翩,就写了一首《吊屈原赋》,以表达对屈原的崇敬之心,并抒发自己的怨愤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