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鲁国离开后,孔子开始周游列国。他的本意是希望找个欣赏他的君主,得到机会实行他的政治主张。但是,春秋时期,整个大环境都是以战乱为主,大国忙着争霸,小国忙着自保,谁也没心思去实现孔子的想法,恢复周朝初年的礼乐制度。他先后到过卫国、曹国、宋国、郑国、陈国、蔡国、楚国,都没有找到愿意重用自己的人。
理想得不到实现,生活有时候就是这么残酷,孔子也有被人调侃成丧家之犬的时候。他在从郑国到陈国的途中,和弟子们走散了,他就一个人站在东郭门外等着弟子们来找自己。孔门弟子子贡四处寻找自己的老师,一个郑国人告诉他:“东门外有个人,长得九尺六寸,十分高大。他额头像尧帝,脑袋像皋陶,肩膀像子产(63),只是腰以下差了禹三寸。他看起来很失落,像一条无家可归的狗。”
子贡到东门外找到孔子,把郑国人的话告诉了他。孔子心里明白,这郑国人是在讽刺自己总是谈圣人之事,他笑着叹息道:“是啊,他说得对,可不就像一条无家可归的狗吗?”
造成孔子这样局面的那些国君们,心里都明白孔子是一个十分有能力的人,所以,自己不用,也不愿意别人用。
有一次,孔子正在陈国和蔡国一带,楚昭王打听到了他的行踪,就想派人把他请到楚国去。陈、蔡两国的大夫不愿意孔子到楚国去,于是就向各自的国君进言,发兵把孔子给截住了。
孔子被围困,几天几夜都没有饭吃。但是,就算饿得没力气了,他还是坚持为弟子们授课,讲授君子之道。他的弟子子路很生气地说:“君子也会有这样穷途末路(64)的时候吗?”
孔子很豁达地说:“君子和小人都会有这样的时候,只是君子遇到困境会坚强面对,小人就会去想各种歪主意了。”
子路心里本来很焦躁,但听见孔子这样说,就好像被看透了心思,他不好意思得脸都红了。
幸好,楚国得知孔子被困,连忙派兵过来解救,这才让孔子和他的弟子们脱离了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