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周游列国十多年,也没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他年纪也大了,就回到鲁国,把精力放在整理古代文化典籍和教育学生上面。

孔子晚年整理了几本重要的古代文化典籍,像《诗经》《尚书》《春秋》等。《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三百零五篇。里面的内容都是反映西周、春秋时期社会生活的民间歌谣,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尚书》是一部我国上古历史文献的汇编。《春秋》则是根据鲁国史料编成的一部历史书。

公元前479年,孔子去世。他死后,他的弟子继续传授他的学说,形成儒家学派,孔子就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学术思想在后世影响很大,他被公认为我国古代第一位大思想家、大教育家。他被英国学者李约瑟评价为“无冕(65)皇帝”,这是因为他的政治主张虽然在生前没有得到重用,但是在他去世后,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都透着浓厚的儒家文化气息。

相关链接:

三人行必有我师

孔子虽然学识丰富,但他却十分谦虚。遇到比自己优秀的人,无论对方年龄、身份如何,都会虚心请教。

有一次,孔子在周游列国的途中遇到一个七岁的孩子。这孩子用泥土围了一座城,然后自己坐在里面。这城正好就在路中间,挡住了孔子的马车。孔子就请他让一让,这孩子答道:“你这人真奇怪,从来都是车绕着城走,哪有城让车的道理?”

孔子一听,这孩子有点意思,便下车请教他的名字,小孩答道:“我叫项橐(66)。”

孔子也说了自己的姓名,小孩子笑道:“我听说孔先生很聪明,那我想请教你一个问题。”

“你请问!”

“你知道天上有多少颗星星,地上有多少五谷,人有多少根眉毛吗?”

孔子愣住了,这哪里答得出来呀?他老老实实地说不知道。

项橐得意地说道:“那我告诉你。天上有一夜星辰,地上有一茬五谷,人有黑白两根眉毛。”

孔子一听有理,立刻躬身作揖,“谢谢您的赐教!您是我的老师!”

孔子辞别项橐,上了马车,对自己的弟子说道:“看吧,三个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一个人能做我的老师。你们以后也要谦虚点,这样才能增长见识。”

这就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来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