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世界有两种尊严是一些人孜孜以求的,一是权力的尊严,“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等,就是这种尊严的象征;二是金钱的尊严,“金钱面前人人平等”、“没有金钱万万不能”。莎士比亚甚至吟诵道:这东西“可以使黑的变成白的,丑的变成美的;错的变成对的,卑贱变成尊贵”。
然而,这世上还有另一种尊严,另一种境界。那就是知识的尊严,文化的尊严。
王志纲在他10年的记者生涯中,与无数大小官员打过交道,也与无数企业家、私人老板交过朋友。他眼见一纸批文可以化为千万财富,数亿投资亦可变成一堆废墟,盛衰荣辱,镜花水月。放弃对时代的介入而甘愿清贫寂寞,不是王志纲的性格;因一心陷于商海而失去学者风范,也不是王志纲的选择。
王志纲之所以从一般记者中脱颖而出,就在于他与采访对象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他有自己独立的思想、独立的观察、独到的见解,而绝不是某个事实的简单复印和某个观点的一味附和。因而,他与采访对象又是一种互磋互补的关系,他往往能以超然局外的宏观思维,一针见血地给采访对象以豁然开朗的点拨,从而使一个企业、一个地区在战略上适时调整,甚至力挽狂澜于既倒,于柳暗处见花明。
因而,在他当记者的10年中,虽然许多记者在采访之后便被当局者遗忘,甚至因索取有偿而遭人厌恶,而王志纲,却是那少数能使人念念不忘而欲择为良师的“无冕之王”。不少地区、企业主动找他咨询、请教,甚至聘他为顾问、咨委,然而王志纲却始终不愿走到前台,他宁愿当一个神秘的客卿,只要他们叫一声“王老师”就足够了。他觉得“老师”之称比“记者”来得尊严,这是第三种尊严。
于是,他就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应召“出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