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华东归来话广东》(1 / 1)

【编者按】战略就是预见。今天广东、山东和上海的发展态势,印证了这篇写于20多年以前文章的判断,王志纲的成功预见实质上是对规律的把握和方法论的胜利。时至今日,动态、辩证、发散的思维方式仍然是王志纲工作室进行区域经济和产业策划的制胜法宝。

《华东归来话广东》

(一)

从上海回头看广东,深感广东繁荣的后面潜藏着深深的危机,最大的危机是不知危机。

从上海回头看广东,站在华东看广东,我看是危机四伏,除了产业结构层次较低,同构性矛盾大外,关贸总协定缔约国地位恢复后受到最大冲击的将是广东。危险的是人们面临危机而不清醒,广东部分人还沉浸在莺歌燕舞,自我感受极佳的状态里面。

上海滩的人,华东人一旦觉醒,广东是很难与其比拟的。从某种意义上说,80年代广东经济的成功是自由放任、无为而治的成功。计划经济不发达,看起来是坏事,进入发展商品经济的新时期却成了好事。

回首80年代,相对于华东,广东有几大先天不足,这几大先天不足伴随时势转换反而成了它在新机制中的最大后天优势。

第一个先天不足:计划经济对广东改造得不彻底。因为广东的经济地位不是太重要,不是国民党的经济中心,没有必要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造。

第二个先天不足:作为“化外之地”,作为“准备打仗”的前沿地带,计划经济时期国家一直没有进行大的投资。这一先天不足反而成全了广东,使它在机制转换时,计划经济体制的因袭较轻。

第三个先天不足:当地人正统文化素养相对淡薄,重运作,而不重理念,又有崇商的历史传统。只要时机成熟,其原始经济意识很容易就焕发出来,而这种小商小贩意识天生又是同市场经济相吻合的。故称广东人得风气之先,名符其实。这个风气就是商品经济风气。新风气同崇商传统一经结合,繁荣的创造成了必然。

另外,广东与海外千丝万缕的联系一直没有断过,一旦开放改革,其"人缘"优势作为新世纪繁荣的催化剂,作用不可低估。广东80年代的成功实践,说到底就是一句话:以港为师。由于传统计划经济对广东改造得不彻底,宏观制衡乏力,一遇时机就成全了广东无为而治格局的形成。政治上的无为而治促成了经济上的自由放任,没有约束能力,下面就以港为师。由于没有自己独立的东西,以港为师,结果学出了一个市场化的乡镇企业,组合式的商品经济。广东乡镇企业就是把香港的零配件拿来组装。广货为什么在短短两三年内打遍全中国,一个很简单的道理,就是组装型的洋枪洋炮打败北方的大刀长矛。广东产品与其说是技术上独创性了不起,不如说是在市场开拓上在全国是占了先的。

今天我们看到,包括第三产业的发展、茶楼文化、以桥养桥、以路养路、土地批租等改革,无不可以在香港找到其源流。

(二)

自由放任是搞活经济的必经阶段,但决非永远过程。“无为而治”并非万能。

广东在80年代赖以成功的主要客观因素有可能成为90年代广东上台阶的桎梏,如果广东人不意识到这一点,将会被已经觉醒的雄狮华东迅速超越,先天不足成了后天障碍。

如果说80年代广东是感性的功能,那末90年代需要理性上的升华。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这是一个痛苦的转换过程。

进入90年代,广东几大问题表现出来了。

第一,政府调控乏力,无为而治对于小商小贩型的经济发展效果极佳,在商品经济发展的粗放时期,政府越不管,发育得越好。为什么西方在第一阶段的自由资本主义时期,政府实施的是自由放任政策。从亚当·斯密到大卫·李嘉图,古典经济学派推崇自由放任。确实,纯粹市场机制对于搞活经济,打破封建束缚,调动每一个经济细胞的活力,具有立竿见影的功效,能量是不可小看的。古人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商品经济的初始阶段就是天下熙熙皆逐利。但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历史证明: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再完全自由放任发展是绝对不行的。因为市场经济自发的力量,不仅会造成两极分化,而且在此基础上会形成垄断,经济生活中的矛盾、摩擦、冲突会加剧,若任其发展,社会将出现动**以至断裂。所以西方国家的政府为保持社会的稳定与繁荣,从本世纪30年代以来,都加强了对经济活动、经济运行的干预。与此相适应,凯恩斯主义的政府干预理论也流行起来。

现在我们看到,在我国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的一些地区,比如广东的珠江三角洲以及深圳,伴随市场经济自发力量必然产生的一些问题已开始表现出来了,如一部分人通过政治的、官倒的或其他特异的力量,已取得了地域的或行业的垄断地位。他们以垄断某些新兴行业,操纵市场,来折腾商品经济中的小鱼小虾,甚至可以控制社会,插手政治,如时下的股市和房地产投机热中,就出现了手里能够调好几个亿以至十几个亿的寡头,他们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掀起了一个个小气候,搅得数一以万计的小股民惶惶不可终日和社会动**不安。

所以说,广东自由放任的结果,一方面造成了奇迹性的繁荣,同时也出现了产业结构失衡,两极分化加剧的苗头,以及社会崇尚投机等问题。这同迷信无为而治,宏观制衡乏力有直接关系。

本来任何一种财富都必须通过劳动作用于资源才能形成。而现在股票、证券、房地产出来以后,由于政府调控乏力,有些人不劳而获,一夜暴富,而出力劳动多的却不能多得,诚实经营者也不能发财,最后会把整个社会的伦理道德带坏,社会崇尚投机倒把而不干劳动创造,这个社会最终是要被毁掉的。据说南韩政府已注意反思这个问题,即社会投机行为无限扩张对整个民族道德的腐蚀以及引起民族毁灭的危机问题。

继续无为而治,其结果将会出现富有的更富有、贫困的更贫困,富有的人可能是官家子弟、或者是素质不高的人,这些人掌握金钱以后,将会用金钱的力量来干预、左右社会,扰乱商品经济正常运转的各种规则,其后患是无穷的,这些问题都需要政府相应的宏观调控措施来解决,这是第一。第二,政府行为滞后,表现在政府不该管的,它是没管,但政府该管的,有的也没有管好。这次我到内地省市,反观广东,更感广东瓶颈问题的严重,即交通、能源滞后太突出了。连云南、贵州这样落后省份,都有几百公里的高速公路,几百公里的汽车专用道正在大兴土木。在广东考虑这个问题却远远滞后。高速公路讲了10年,还是广佛公路那20多公里。去年一场雷雨,省内主要公路几乎全部毁掉。广州的堵车之烈,已使这一南粤名城取代台北成为世界有名的"超级露天停车场"。我到山东去,山东的路段没说的了,真是高路入云端,可以望见天之尽头。千军万马齐上阵,不计报酬齐修路,尽管这种政府行为带有旧体制的痕迹,但毕竟政府在做事。

(三)

纵观中外,凡成功者,其经济运行机制无一不是建立在市场经济基础上的"两只手"动作。即看不见和看得见的两只手有机、有效的配合。

市场经济那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是神奇的,但不是万能的,政府行为这只看得见的手是武断的,却是必要的。纵观中外,凡成功者,其经济运行机制无一不是建立在市场经济基础上的两只手有机有效的配合。

广东“四小虎”中顺德之所以相对成功,是因为县政府发挥了相应的作用,在经济转换的关键时期,政府没有任其自然,无为而治。80年代初完成农业第一步改革、经济面临上台阶的当口,政府顺应规律,积极引导,才有了今天这“以工业为主,乡镇企业为主,骨干企业为主”道路的成功。而邻近的南海县搞自由放任,国营镇村联户、个体放开一齐上、“五个轮子”一齐转,尽管经济也上去了,但回头一看,私人的小企业居多,许多人满足于流通领域倒腾。没有拳头产品,没有骨干企业。“满天星斗,没有一轮明月。”经济档次低,后劲乏力。可见,有无政府行为结果大不一样。

广东还有第三个滞后,软件上的滞后,包括人才、教育、科技高层次软件的滞后。

广东的先天不足,即相对于传统计划经济的先天不足一度成了广东80年代商品经济成功的很重要的因素,但是不能躺在老经验上,时势轮转,环境变异,一边是全方位开放格局已在全国形成,机会已不会独钟广东,另外是广东经济要上台阶,得用全新的观点重新审视主、客观条件。广东面临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新环境呢?

现在上海已经找到建立市场经济的"五个流",确定了自己的发展战略。

上海的地铁很快就修通,广州的地铁还在规划中。还有整个软件的建设,特别是市场。广东讲的市场多是集贸市场,这都是低层次的。现在讲到的市场是第三产业市场:金融、信息、技术、人才、期货,那才真是大市场。

广东更大的危机是,整个中国全方位开放以后,独秀广东的天时、地利、人和已经不复存在,中国沿江沿海沿边开放,你有的,人家也有,你的诀窍人家学到手了。在这一基础上,原来产品经济下成为劣势的东西,转换为优势,像上海的这种觉醒,就像一位山东人说的,我们山东与广东相比,相差5年,但你放心,山东这条巨龙一旦醒过来,广东将不在话下。这个话我相信。

山东有资源和市场优势。这资源和市场,80%靠自身。现在又有了开放优势。同韩国这条亚洲小龙的关系也是前店后厂,类似广东与香港的关系,另外,山东沿海的大港口,铁路网络绝对不是广东所可以比拟的,是搞大工业的天地。在搞小商小贩的时候,傻呼呼的山东佬,是打不过精明的广东人的,但是进入90年代在竞争大工业的时候,广东人若还满足于小机灵,小聪明,到时候就无法上真正的大舞台了。山东的傻大黑粗、憨厚、认死理,反过来成为其优势了。

广东第四个滞后是产业结构上的滞后。广东多是组装业,制造业很少。80年代的腾飞并不是靠技术进步、制造业发展,主要是靠资金大量投入,靠引进组装。然后利用沿海与内地政策形成的产业落差,洋枪洋炮北伐。靠引进先进设备获得的繁荣不会持久,生产力的根本支撑为是科技进步。遗憾的是广东实业界并没给予这一问题应有的重现。

(四)

机遇独钟广东的时代己一去不复返。80年代得益于微观放活的广东,90年代若不能补上宏观管好这一课,前景堪忧。

天下机会独钟广东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广东许多先天不足在80年代占便宜,而现在可能成为上档次的大障碍。

上海实现转换后,上海政府机制将会在新的轨道上——市场经济的轨道上发挥应有的作用、超凡的作用。而广东的诸种先天不足,特别是一些政府崇尚无所作为,捱到90年代需要上大工业项目,需要宏观调控、政府发挥应有作用时,它的局限性就将突出表现出来。

反观广东的近代史,在珠江三角洲这块富足的土地上,曾经出现过几度短暂的繁荣。明末清初,伴随政权中心的数度南移,外贸口岸的独占,人口的南迁,中国沿海小商品经济的发达:桑基鱼塘生态性农业的形成,大搞商品性农业和进出口贸易的广东人比起中原种粮食的人容易发财,所以出现了几次繁荣,但是这种繁荣随时势的转换——最典型不过的是19世纪40年代中国外贸重心移向上海——这类重大客观条件变动的影响,加之珠江三洲人追求奢华,享乐时尚的催化;繁荣很快归于寂落。条件特殊,钱来得容易,民风奢靡,讲求吃喝玩乐,社会风气败坏,最后不堪一击,稍微有点社会动**、天灾人祸,包括战乱,王朝更迭,一下子是十室九空,田园荒芜。

殷鉴不远,我几次在珠江三角洲采访,每每在为这里经济繁华奇迹激动不已的同时,也对一些负面现象有所感概;奢侈之风抬头;纳妾、赌博、放高利贷、享乐,一些人无所事事,满足于靠外来劳动力为自己打工,自己当小老板,小地主。锦衣玉食,并非来自自己的创造。待竞争条件一拉平,要真枪实弹打擂台,败家仔就会出现了。如果不能冷静地客观地知道今天得到的一切是怎样来的,那么将会得到历史辩证法的无情惩罚。

90年代,中国经济要上档次,周围是强邻四起,广东也面临一个脱胎换骨上档次,这个时候,政府作为,政府水平,要求更高。如果说,80年代广东的发展,对官员的最高要求是"顶得住,保得了",只要能营造并保护好广东能先行一步,锐意进取的小气候就是高水平的话,90年代的要求和标准已远不止这些了。

去年夏天我去上海,黄菊市长对我说,沿海与内地原来的时间差、政策差、优惠差是一度是8年,后来是5年,最后是3年,今春小平南巡,二、三号文件下来以后,只有3天。沿海与内地的差别基本上是没有了。玩政策优势这张牌已经不大灵验了。广东就只能实打实,靠真本事打擂台。

最后话还得说回来,伴随时势的转换,广东的不少优势是在逐渐丧失。但是,最根本的优势,即先行一步,大搞市场经济的优势并没有失掉。相反,随着中国市场化改革的加速,广东的先发优势还将在更广和更深的范围体现出现。围绕市场化改革,结合下一个十年的发展,从刚刚闭幕的广东省八届人大一次会议传出的种种信息可知,广东高层在宏观上已有了系统的设想和安排。我想,若广东上下能保持清醒头脑,知己知彼,扬长补短,那么群雄并起的新时代对广东与其说是威胁,不如说更是再上台阶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