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中南海震荡——寻找坐标的新闻策划(1 / 1)

新闻记者是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职业之一,也是最引人关注和最令人向往的职业之一。

在西方,记者被称为“无冕之王”,他拥有这样的特权:深入非常之地,追踪非常之事,访问非常之人。在中国,记者被称为“党和人民的喉舌”,可以为公立言,诉民心声。在每年的高考中,新闻专业始终都是录取分数最高而且报考人数最多的一个热门专业。

著名的意大利女记者法拉奇曾写过一本书,题名为《采访历史》,她以“子弹式对话”的风格掀开了基辛格、霍梅尼、卡扎菲乃至邓小平这些世界风云人物的神秘面纱,而她自己也因此而成为世界新闻史上的“风云人物”。

美国著名记者、评论家李普曼被称为“奥林匹亚山上的雷神朱庇特,动辄打下霹雳雷电”。罗纳德?斯蒂尔在为他写的传记中说:“他并不指挥千军万马,然而他确实具有左右舆论的巨大力量。这一点反过来又赋予他权力去左右总统、政治家和决策人物。”

中国历史上具有“轰动效应”的记者并不多。民国初年的黄远生是一个,他身居当时的政治中心北京,在上海《申报》上开辟“北京通讯”一栏,评述变幻莫测的政治风云,披露曲折离奇的政治内幕,据此创立了中国特有的新闻体裁——“通讯”,后因反对袁世凯而被刺客暗杀,是中国记者中以身殉职的第一人。

近代中国另一位出类拔萃的名记者,是创办“北京新闻编译社”和《京报》的邵飘萍。他以“铁肩辣手”明志,不畏强暴,为民立言,“文思敏捷,机杼无穷”,后被军阀以“勾结赤俄,宣传赤化”的罪名逮捕杀害。

20世纪30年代有两位名记者锋芒毕露,他们是邹韬奋与范长江,后来都成为了共产党人。

邹韬奋“在观察研究的时候,在持笔叙述的时候,心中常常涌现两个问题:第一是世界大势怎样?第二是中华民族的出路怎样?”

青年范长江,以“探寻中国社会现实与政治趋势”为抱负,于1935年7月从成都出发,开始了历时10个月的西北考察,全程两千多公里,足迹遍于川、陕、青、甘、内蒙等地区。其探访作品汇为《中国的西北角》一书,成为振聋发聩之作。

范长江曾说:“一个记者,要有抱负。这抱负就是穷毕生精力研究一两个什么问题,而这些问题是从群众中提出来的。”

如果说名记者有什么标准的话,恐怕就是他们有高于一般文字匠的视野。解放以后曾长期主持《人民日报》笔政的名记者邓拓,写过两句激励记者的诗句:“万里云山如画,千秋笔墨惊天。”而他的《燕山夜话》、《三家村札记》,因其“千秋”笔法,而最终成为“**”中的“惊天”事件。新华社德高望重的老社长穆青,他笔下的焦裕禄、吴吉昌等顶天立地的人物,至今仍是中华民族的英雄典范。

“四面云山来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王志纲早在兰州上大学时,就对曾经写出《塞上行》及《中国的西北角》的范长江十分仰慕。他认为一个记者光靠文笔流畅是远远不够的。范长江靠什么取胜?靠的是对客观局势的把握和主观思想的发挥。王志纲得出一个结论:没有独立的见解,不善于表达自己的独立见解,就成不了好记者,更谈不上名记者。

中国当代为什么出不了名记者?王志纲认为:变革时代,迷离混沌,需要传道解惑,由此对记者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文字要好,思维要清晰,还得要有高人一等的独立见解。由此造成记者队伍中两种现象:淘汰率高,替换节奏快。要永葆青春,紧随时代,就要把握走势,不断超越自我。因而,当代名记者最重要的素质就是:宏观思维的定位,天下大势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