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混沌中确定坐标(1 / 1)

1988年,王志纲进入了当记者以来的第三个年头,这一年,中国正处于多事之秋。

封关设卡、争夺资源的各种“大战”遍及全国,愈演愈烈。围绕农副产品收购展开的“蚕茧大战”、“羊毛大战”、“烟草大战”、“苎麻大战”、“山芋干大战”等,烽烟四起,已经成为季节性的风潮,而围绕有色金属等紧缺资源的“大战”则逐步升级。为了保护自己的资源,许多省常备不懈,动用了大量人力,采取了各种措施来“保境戍边”。

为了使割据行为规范化、合法化,一些省市不约而同地采取了“弱化条条,强化块块”的方针,特别是强调区域内的政令统一,要求“条条”派驻的分支机构无条件地服从地方政府的领导。

这年6月,英国驻华使馆的一位官员在同新华社《经济参考报》负责人交谈时,提出了一个问题:中国实施沿海发展战略,区域和省际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各省纷纷采取经济割据政策,这一倾向会不会导致中央政府权力的削弱?据了解,这位毕业于剑桥大学的英国外交官对中国问题素有研究,他的疑虑代表了西方许多高层人士的看法。

据厦门大学经济研究所反映,不久前来访的美国康奈尔大学两位经济学教授也提出了类似的问题。这两位教授认为,中国有许多“独立王国”,各行其是,省一级的权力在某些方面比实行联邦制的美国一个州的权力还大。

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东部与西部的关系,沿海与内地的关系,资源省与加工省之间的关系……纷繁复杂的矛盾摆在中国面前。

攻读政治经济学出身的王志纲,身为一名普通记者,却对宏观经济形势十分忧虑。他想起20世纪50年代中期毛泽东写的《论十大关系》,正是因为当时中央和地方、地方与地方之间的关系也出现了复杂的矛盾。毛泽东从方法论的角度阐明了十大原则,为当时的经济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但是,80年代末,产品经济已经被彻底改造了,而新的商品经济新秩序还没建立起来。这就形成了迷离混沌的中国坐标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