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领导者三纲之亲民(1 / 1)

先生曰:“只说‘明明德’而不说‘亲民’,便似老佛。”

——《传习录·陆澄录》

明明德当然很重要,而且看上去,只要能明明德,好像万事大吉一样。但王阳明早就指出过,只谈明明德不谈亲民,就似老佛。明明德的注意力集中在自我修行上,领导者如果只是顾着自己的善恶,就会拒绝承担责任和风险,这就如同佛和道一样,只顾着点亮自己,至于光照他人,那不是他首要考虑的问题。

所以明明德必须去亲民上体现,通俗而言,你的明德必须去民上呈现出来,如果明德没有被遮蔽,那它在民上的呈现必然是“亲”。

王阳明心学和朱熹理学一个本质的不同即在这里,朱熹认为应该是“新民”,王阳明则认为应该是“亲民”。新和亲,到底有什么不同呢?

来看个故事:西周初期,周公把姜太公封到齐地为诸侯,把周公的儿子伯禽封到鲁地为诸侯。

姜太公五个月后就来报告政情。

周公问:“怎么这么快?”

姜太公答:“我简化了政府的组织,礼节都随着当地的风俗。”

三年后,伯禽风尘仆仆而来报告政情。

周公问:“怎么如此慢?”

伯禽回答:“我改变他们的风俗,革新他们的礼节,这是个大工程。”

周公说:“如此看来,后代各国必将臣服于齐啊!处理政事不能简易,人民就不能亲近他;平易近人的执政者,人民一定归顺他。”

姜太公和伯禽的治国方略就是王阳明和朱熹对《大学》第二句的理解。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新)民……

朱熹认为,是“新”民,王阳明认为是“亲”民。

姜太公用的是“亲民”,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顺着百姓的心而用心,不仅关怀他们的身体,更关怀他们的心理。不违背他们的意志,使他们有一定的独立精神,和而不同。简单而言,亲民就是为员工服务,为本国人民服务,为人类服务,为整个宇宙服务。

而伯禽用的是“新民”,以绝对权力按自己的意志来教化、启蒙,改造民众,让他们成为思想上的奴隶,统一行动中的巨人。

从这一点而言,“新民”就是统一思想,不必在乎别人的意志和感受,强行使他们进入自己设置的轨道,使人的独立意志和独立精神彻底丧失。

亲和新,很简单的两个字,背后却蕴含深意。

北宋时期,有两个皇帝就是“亲民”和“新民”的代表。“亲民”的代表是宋仁宗赵祯,其在位时期,大臣最活跃,他也往往凭着大臣之意行决断之事。最积极的证据就是,大臣包拯某次不同意赵祯的建议,直接和赵祯对峙起来,包拯大谈特谈,特别激动时把唾沫星子喷到赵祯脸上。虽然如此,赵祯后来还是同意了包拯的意见。后人评价赵祯说,什么都不会,只会做皇帝。“新民”的代表是赵顼(宋神宗),在位时期,用王安石变法,整顿天下思想秩序,大刀阔斧,雷厉风行。但北宋就是从赵顼时代开始埋下灭亡隐患的。

亲民和新民,应该合二为一,才是治国平天下的正道,也才是组织领导人的管理之道。领导者既要有以伟大思想统一的新民,让百姓得到新知识,开拓新思路,更要有“民之所好好之”的亲民,为人民服务,让整个天下都成为一家人。

王阳明解释说:“‘明明德’是要倡立天地万物一体的本体;亲民(为人民服务)是天地万物一体原则的自然运用。所以,明明德必然要体现在亲爱民众上,而只有亲民才能彰显出光明的德性(明德)。所以爱我自己父亲的同时也兼爱他人的父亲,以及天下所有人的父亲。做到这一点后,我心中的仁德才能真实地同我父亲、别人的父亲以及天下所有人的父亲成为一体。真实地成为一体后,孝敬父母(孝)的光明德性才开始彰显出来。爱我的兄弟,也爱别人的兄弟,以及天下所有人的兄弟,做到这一点后,我心中的仁德才能真实地同我兄弟、他兄弟以及天下所有人的兄弟成为一体。真实地成为一体后,尊兄爱弟(悌)的光明德性才开始彰显出来。对于君臣、夫妇、朋友,以至于山川鬼神、鸟兽草木也是一样,没有不去真实地爱他们的,以此来达到我的万物一体的仁德,然后我的光明德性就没有不显明的了,这样才真正与天地万物合为一体。这就是《大学》所说的使光明的德性在普天之下彰显出来,也就是《大学》进一步所说的家庭和睦、国家安定和天下太平,也就是《中庸》所说的充分发挥人类和万物的本性(尽性)。”

由以上叙述可知,明明德是亲民之始,亲民是明明德之成,二者绝不能分割,如同知行不能分割一样。如果二者分割,领导者只重视明明德,就无法做到为人民服务,用王阳明的话来说就是,成为自私自利的佛道;如果领导者只重视亲民,那很多政策、决策可能是“利”的,但未必是善的。

如果用知行合一的语境来叙述,真亲民者,必能明明德,否则就不是亲民;真明明德者,必会亲民,否则就不是真明明德。你真有为员工服务、为人民服务的心,就必能找出为人民服务的理来。这根本不需要讨论,一个领导者倘若没有做到为员工服务,没有把员工服务好,他本人也不会心安,因为他自己也知道,没有真正做到明明德,所以无法亲民。

那么,我们接下来要探讨的是,为什么很多组织领导人的明德看上去很明亮,但却做不到亲民(为员工服务)呢?

第一,志向不坚,忘记初心。之前我们谈论过,王阳明所谓的立志,不是做大官,发大财,而是做大事,要做大事,必须心心念念存养天理。

这天理就是发自真诚地服务他人,而且毫无保留地付诸实践,最后成就自己。俗一点的讲法就是,为人民服务、天下为公,心怀他人,而不是全怀自己。

从前,有两个生意人来到一片远离人群的居民区。两人发现这里没有超市,于是几乎同时在居民区开起了便民超市。

甲的超市比乙的大,但一个月过后,生意惨淡,乙的小超市却做得风生水起,几乎成了所有居民的不二之选。甲大惑不解,找到乙,询问诀窍。

乙也大惑不解,他认为甲的实力比他的强,应该比他的生意好,但结果竟然相反。

甲就视察乙的超市,发现超市的货物和自己的也差不多。不过有个小细节,乙的货物似乎都很接地气,而且摆放得也特别用心。

他问乙:“你为什么要开超市?”

乙回答:“我看到这里一个超市都没有,居民们肯定不方便,开这个超市就是方便他们的。”

甲说:“我不这样想,我想的是,这是个市场空白,抢占市场空白,就抢占了利润。”

如果把甲和乙对为何开超市的答案看作是立志的话,虽然都是开超市,但甲乙二人的“志”却完全不同。

我们注意到,乙的“志”是方便当地居民,甲的“志”是赚钱。

乙立下那样的志向后,如果他能不忘初心,就会为居民着想,就会用心,真正为居民提供便利,居民认可他的真心后,就会把利润送给他。

甲的志向,看似很精确,其实犯了个大错:真正的志向,是一种情怀,而不是具体的有所指。

比尔·盖茨曾立下志向:要让所有的家庭都拥有一台计算机,倘若他当初立下的志向是,要卖计算机给所有家庭来赚钱,恐怕就不会有今天的比尔·盖茨。

每一件事,都存养着为人民服务、天下为公、心怀他人,而非全怀自己的天理,这就是念念存养天理,就是立志。天长日久,就会有圆满的人生。

然而,很多人开始时的确有志向,但走着走着就忘了志向,也就是忘了初心。从前有个人养了一只鸽子,他和鸽子的感情很好。后来鸽子死了,此人决心给鸽子举行一场仪式感十足的火葬。但火葬鸽子时,鸽子肉香气扑鼻,此人忘记了烧鸽子的初心,去买了瓶酒,鸽子成了下酒菜。

忘记初心,忘记我们当时为什么会出发,这是人之通病。1644年,李自成带着他在浴血中成长起来的大顺兵团攻克北京,这支全部由贫苦农民组成的兵团,一进北京,立即忘了从前为天下苍生谋福利,艰苦奋斗的发心起念,开始奢侈腐败,比他们痛恨的大明王朝还要令人印象深刻。

李自成因贫苦而造反,理想远大,就是为了改善天下劳苦大众和他本人的生活。在造反的十几年中,他多次被明王朝逼入绝境,却仍然坚持对抗明王朝,面对明王朝的招降,他嗤之以鼻,宁可死也不忘初衷。

老天眷顾他,让他数次绝处逢生,终于灭掉明王朝。但是,他一进了北京,就如同换了个人,什么都忘了,只记得眼前的荣华富贵,忘了自己为什么出发。

不到一个月,李自成的大顺兵团在满洲人的铁骑下,土崩瓦解。李自成仓皇逃出北京,逃到他出发的地方。但再想出发,已不可能,他后来被愤怒的、他一直想拯救的百姓杀掉。

李自成现身说法,告诉我们:当你忘记初心,就注定没有未来!

严嵩年轻时,意气风发,有着高尚的理想和舍我其谁的担当精神。后来他步入官场,尽全力向上爬,希望能得到大展宏图的平台,创建夺目的事功,名垂史册,为子孙后代,为天下苍生贡献自己的全部心力。

然而,官场的阴暗和血腥,让严嵩逐渐感受到,凭借一腔热血和干净的理想,不可能爬上高位。在进行了无数次思想斗争后,他放弃了从前的发心,开始猛攻官场秘籍,谄媚领导,排挤同僚,最终他爬上了最高枝,也爬上了遗臭万年的金字塔。

人很难铭记初心,因为初心是我们内心最干净、良知最光明时的正念。这种正念必须到污浊而复杂的事情上去展现,所以,它必受到阻碍和挫折。

尤其是,你坚持的信仰越伟大,和你同行的人就越少,孤单上路,忍受寂寞和各种各样的打击,纵然是钢铁巨人,也会犹豫,最后只能放弃。

但是,这个世界上就是有那么一种人,始终不忘初心,坚守信念、忍受寂寞和千奇百怪的打击,以最后的事功回馈自己内心那份执着与坚持相伴风雨的良知!

我们称这种人为伟人。

不忘初心,不是让你不改初衷,时光在流逝,情境在转移,你不可能画地为牢,永远坚持初衷。所谓不忘初心,是让你有包容之心,为了你内心深处最恢宏的理想,万物皆备于我。

可以说,不忘初心,是一种人生境界。

但很多时候,初创企业的领导者还真没什么初心,大多数人只是凑热闹,按照风向标行动,什么可以发财就做什么,所以企业倒闭如多米诺骨牌,大家都倒,自然也就没有人反思,为什么会倒。

而没有初心的人,由于意志不坚定,最先可能亲民,后来就不亲了,只亲自己。意志不坚定,忘掉初心,就注定会被外物所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