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社学:如何让企业文化走进人心(1 / 1)

古之教者,教以人伦。

——《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

王阳明到南赣剿匪,每剿灭一处土匪后,都会迫不及待地做一件事,就是建立社学。社学并非王阳明的首创,正如十家牌法是朱元璋首创而非王阳明,乡约是吕氏家族首创而非王阳明一样。中国古代真正伟大的政治家、组织领导人,很少首创,正如孔子所说的“述而不作”,因为在他们看来,把老祖宗的智慧拿出来用就行,不需要验证,无形中就提高了效率。

社学创立于元帝国统治中国的1286年,它的基本设置是:每五十户为一社,每社设学校一所,选择通晓经书的人为教师,农闲时令子弟入学。明王朝继承其遗产,各府、州、县皆立社学,主要任务就是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灵魂——教化。常态下,社学所教化的对象是15岁以下的幼童。

王阳明的社学教条分为两部分:一是从教育理论角度强**化者在教化过程中的内容和应当注意的一些问题,这部分内容在《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中;二是对社学具体教学方式的一些规定和指引,这部分内容被《教约》所收纳。

我们先来看《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的基本内容:古代的教育,是教人以人伦。后世记诵辞章的习气兴起之后,先王的教化便消亡了。如今教育儿童,应当专门将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作为重点。至于栽培涵养的具体方法,则应当以吟咏诗歌来激发他们的志趣,以学习礼仪来端庄他们的仪表,以劝勉读书来开发他们的心智。现在的人往往认为吟咏诗歌、学习礼仪是不务正业,这是鄙陋庸俗的见解,又怎么能明白古人立教的本意呢?

大致说来,儿童的天性是喜欢玩乐却害怕拘束。就好像草木开始萌芽时,让他舒展地生长就能枝叶茂盛,如果摧残阻挠就会衰败痿痹。现在教育儿童也应当积极鼓励天性,使得他们心中喜悦,这样就会不断进步。这就好比是时雨春风滋润花木,花木没有不萌芽生长的;如果花木受到冰霜的侵袭,就会生意萧索,不断枯萎。所以通过吟咏诗歌,不仅可以培养他们的志趣,也是为了在吟咏中宣泄他们的精力,在音律中抒发他们的抑郁之情;通过学习礼仪,不但可以端庄仪表,也是为了在打躬作揖之中活动血脉,在叩拜屈伸之间强健筋骨;通过劝勉读书,不但可以开发他们的心智,还可以在反复讨论中存养心体,在褒贬讽誉中宣扬志气。所有这一切都是顺导他们的志趣,调理他们的性情,消除他们的鄙陋吝啬,化去他们的粗劣顽皮,使得他们日渐符合礼仪而不会感到辛苦,心中中正平和而不知不觉,这就是先王立教的深刻含义。

近世教育儿童,每天只知道督促句读的功课,严格约束却不知道用礼仪引导,只求耳聪目明却不知道用善来培养,用鞭子抽打、用绳子捆缚,像对待囚犯一样。孩子们将学校视作监狱而不肯去,将师长视如仇敌而不想见,想尽各种办法要逃学去嬉戏玩耍,弄虚作假肆意顽皮。久而久之,孩子们变得庸俗低劣,日益堕落。这是驱使他们作恶却还要求他们向善,怎么做得到呢?

中国古代教育是以“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十六字心法为宗旨,以五伦(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为内容的道德教育,目的是提高我们的心智、进化我们的道心,达到道德与判断力并驾齐驱的目的。

王阳明说:“所谓‘道心’,就是率性(人性是善)而为,遵循人的本性来为人处世,而‘人心’却是虚伪的,掺杂着太多人欲。如果不掺杂人心的种种私欲,能够遵循道心为人处世,那么表达出来的情感就是自然的喜怒哀乐;在待人接物方面也能合乎法度,也就是所谓的‘中节之和’,能遵守各种礼节和行为规范;在人伦方面,则表现为父子之间有骨肉之亲,君臣之间有忠义之道,夫妻之间挚爱而又内外有别,老少之间有尊卑之序,朋友之间有诚信之德。其实,天、地、人三才之道讲的都是要遵循道心。舜派契担任司徒来教化天下,教的也是这些。”

王阳明对人伦的重视,前无古人:“古往今来,不管是圣人还是愚人,都具备这同样的道心,有的人的道心不能显现出来,只是被私欲蒙蔽了,并不是说他心中不具备这些东西,而要向外部去求索。所以说,所谓不用去思考就能知道,就是指的人的‘良知’;不用去学就做得到的,就是人的‘良能’。没有哪个小孩子不知道要爱亲人,可是就连孔子这样的圣人也会说:‘希望子女怎么孝顺你,你也应该这样去孝顺父母,可是我还做不到这一点。’这个明伦之学,小孩子都能做到,但是圣人却不是都能做到。如果上层政府能够明人伦,那么下层的老百姓一定会亲人伦,这样的话,也就可以家齐国治天下平。所以说,除了明人伦,再没有别的要学的了。如果除了明人伦还要你学什么,那就是异说;否定明人伦而谈论别的,那就是邪说;假借仁义之名,做的却是另一套,这就是霸术;用言辞来矫饰不明人伦的行为,这就是花言巧语;与明伦之学背道而驰的就是功利之徒、乱世之政。”

仅从组织的角度来看,社学其实就是企业大学,或者是企业培训。而和现在企业大学与企业培训重点不同的是,今日之企业大学和企业培训都以企业行业内容为主,很少涉及人伦这方面的内容。

我们仅以企业界最有名的大学“华为大学”为例来说明。为什么企业界的领导者都认为华为的模式很难学会?就是因为任正非把企业变成了一所大学,把员工变成了从里到外都具备华为特点的华为人。好比是哈佛大学的学生不同于耶鲁一样,再好比清华的学生和北大的学生也不同。早在1997年,任正非就开始在企业内部培训,6年后的2003年,任正非成立了华为培训中心,课程、师资统一规划建设,总体规划了企业培训目标,两年后注册的华为企业大学已是国内企业大学中的顶尖大学。

任何人进入华为后都要受全封闭、半军事化的培训,培训课程中文化思想课占了一半,如诚信、自我批判、团结合作、责任心与敬业精神、服从组织规则、以客户为中心等;其余的则是和工作业务有关的基本常识,如信息安全、质量和通信专业类知识等。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任正非把企业文化和企业专业知识并举。华为大学中的“诚信”、自我批判(谨独)等文化,恰好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它让人先有资格成为人。或者说,人伦教育是一个企业大学必须重视的。王阳明曾在《辞免重任乞恩养病疏》中说,领导者用人,不应看重过人之才,而应看重事君之忠。如果没有忠心,仅有过人之才,那么所谓的才干,也只能够成就个人的功名利禄,保全自身性命和妻儿罢了(夫用人,不贵其有过人之才,而贵其有事君之忠,苟无事君之忠,而徒有过人之才,则其所谓才者,仅足以济其一己之功利,全躯保妻子而已耳)。

意思是,对一个组织而言,人的品德比才能重要。

为什么在王阳明看来,人伦教育如此重要?他的理由是,一切术(专业性)的课程,只需要动脑就可以学到。而想让自己成为某一行业、某一领域的佼佼者,却需要用心。但一个人之所以为人,或者说是成功,不是因为他在某行业某领域的成就,哪怕这成就特别伟大,而是他是个伟大的人,是个拥有良知的人。拥有良知的人就是处理五伦关系时恰好到处的人,所以人伦教育不是教育我们做事,是教会我们做人。只要做好了人,肯做好人,自然就能做事,能做好事,把事情做好。

我们很容易就能想到,一个孝顺父母、对领导忠诚、对朋友有诚信、疼爱妻儿的人,绝对不可能是坏人,他在工作上的表现也绝不可能逊色,否则,他就对不起领导、父母、朋友和妻儿。

所以,社学讲授的内容是建立在阳明心学“人皆有五伦之良知”的前提和“做事先做人”的传统思想中的。

领导者如何教学(或是告诉老师如何培训),这类似于企业大学的讲师如何授课或是培训师如何讲课一样,王阳明认为,一个好的老师应该具备三个要素:1. 先自己做到,再让别人做到;2. 因材施教,成就他们各自的才华;3. 教无定法,因材施教,就是定法;同归于善,也是定法。要重点强调社学的教育之道,就是要帮助学生恢复他的善良天性,这其实也是所有教育的目的。

我们来看《教约》:

每天清晨,学生参拜行礼完毕,教读应依次提问学生:在家时热爱亲人、尊敬长辈之心,是否真切而没有懈怠?在使得父母冬暖夏凉、早晚请安的礼节上,是否能够躬身实践而没有遗漏?在街上行走时,是否注意礼节而没有**不羁?一切言行心思,是否欺天罔人未能做到忠信笃敬?每位学生都应如实以对,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教读要随时根据情况,委婉地加以启发引导,然后让他们各自退回座位上学习。

凡是吟诵诗歌,必须整理仪容,平定呼吸,使得声音清晰明朗,节奏均匀,不急不躁,不散漫不嘈杂,不气馁不畏难。时间久了,就会感到精神舒畅,心平气和。每个学校应当根据学生的多少分为四个班。每天轮流一个班吟诵诗歌,其余的学生收敛仪容,认真聆听。每五天让四个班依次吟诵诗歌,每月初一、十五组织各学堂到书院集体吟诵。

但凡学习礼仪时,必须澄明内心,排除杂虑。老师要认真审察学生的礼仪细节,容貌举止。不疏忽不懈怠,不拘谨不害羞,不随便不粗野,从容而不缓慢,谨慎而不紧张。时间久了,体态仪貌练习得熟练了,德性的培养也就坚定了。学生的班次同吟诵诗歌一样,每隔一天轮换一个班练习礼仪,其余的班收敛仪容,认真观看。练习礼仪的那一天,免去其他的课业。每隔十天,集合四个班在本校依次练习礼仪。每月初一、十五组织各学堂到书院练习礼仪。

老师讲课不在多,贵在精熟。根据学生的资质,能认识两百字的只教一百字,让学生的精神力量有所富余,便不会产生辛苦厌烦的情绪,反而会有收获的喜悦。在诵读之时,一定要专心致志,口中所读、心中所想,字字句句,反复体会。音节要抑扬顿挫,心胸要宽广虚静。时间久了,学生就能明白礼仪,日益聪明了。

每天的工夫,先考察学生的品德,其次是背书、诵读,再次是练习礼仪或其他课业,再次是读书、讲课,最后是吟诵诗歌。凡是练习礼仪、吟诵诗歌,都是为了使孩童的天性能够长存,使他们乐于学习而不感到疲倦,这样就没心思去干歪门邪道之事。老师们了解了这一点,就知道该如何教育学生了。当然,这里所说的也只是个大概,“至于要明白领悟其中的神妙之处,就在于各自的努力了”。

这虽然是教授孩子的细节和流程规定,但何尝不是教授任何人的细节和流程规定?身为组织领导者,应该让管理者把这篇文章出口成诵。《教约》的思想就是最后一段,仅供组织领导者和管理者参考。

受训者的品德是第一考察内容,这些内容是:(1)在家时热爱亲人、尊敬长辈之心,是否真切而没有懈怠;(2)在使得父母冬暖夏凉、早晚请安的礼节上,是否能够躬身实践而没有遗漏;(3)在街上行走时,是否注意礼节而没有**不羁;(4)一切言行心思,是否欺天罔人未能做到忠信笃敬。

这些问题,都是灵魂拷问。然后是背诵培训内容,主要以中国古诗词为主。中国古诗词的韵律特点,能让人在背诵时,精神舒畅,心平气和。

然后是练习企业礼仪,习惯是靠培养的,习惯久了就成自然。练习企业礼仪时必须澄明内心,排除杂虑,做到不疏忽不懈怠,不拘谨不害羞,不随便不粗野,从容而不缓慢,谨慎而不紧张。坚持下来后你就会发现,人的体态仪貌发生改变,德性的培养开始坚定。

再然后是读相关书籍,老师讲课,内容不要多,注意受众的耐力。最后是吟诵或唱诵企业之歌。

不要认为这些内容无用,它的本质是习惯成自然,仪式感能塑造道德感,让被培训人的天性长存,让他们乐于学习而不感到疲倦,如此,就能全身心投入工作,而不会产生其他人欲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