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于正也。
——《传习录·陆澄录》
企业领导者经常能听到这句话:“小公司看老板,中公司看产品,大公司看文化。”听上去,好像只有大公司才配谈文化。实际上,任何小公司和中公司的领导人都希望把公司做成大公司,所以,文化之于任何规模的公司,绝对不能是有无,只能是显隐。
换个说法,小、中公司的领导者如果超前地把组织文化建立起来,那必能成为大公司。大公司如果对企业文化叶公好龙,只是当成装点门面的彩球,那迟早灭亡。
欲知何谓组织文化,必要先知何谓文化。关于“文化”的定义,众说纷纭,都能自圆其说。吕思勉说,文化是人和禽兽的唯一区别,人知怜悯、有恻隐之心,禽兽不知;钱穆则说,文化就是花样,比如吃火锅,随便把肉扔进锅里捞出来吃,这是本能,但在盘中把肉摆成几何图形而赏心悦目,就是文化。再比如,大碗喝酒大口吃肉是本能,但吃饭遵循一定的礼节,饮酒有一定的仪式,这就是文化。
如此看来,作为花样的文化只是锦上添花,可钱穆认为恰好相反,文化是雪中送炭。比如喝酒,如果没有酒礼,大家喝起来就会乱糟糟,甚至喝出事故来,看上去热闹非凡,其实对人的身体没有一点好处,但加入酒礼后——喝一杯要向对方鞠躬——不但让对方觉得受到尊重,还无形中散发了酒气,让自己不至于喝多,留得青山在,所以能常喝。
喝得多靠本能,喝得久远就要靠文化了。一个人、组织、国家同样如此,走得快靠本能靠力量,走得远必须靠文化。
现在,我们不谈其他民族和国家,只谈中国。在中国,文化现象出现很早,对文化的定义也很早,比如中华民族的总设计师黄帝,就认为文化是有话好好说,说不清了就来找我这个天下共主,我给你们做主。尧则认为文化就是谦让,舜则认为文化就是孝悌,直到孔孟,才给文化定义为:一国国民或者是天下人拥有的伦理道德水准,仁义礼智信就是文化。把仁义礼智信做到极致,并能流传万年而不断,就是文明。
如果你大致了解中国历史,就会发现,孔孟不但定义了中国“文化”,而且还被信仰者继承发扬,最终真就升华为文明,这文明是独一无二的中华文明。
在孔孟门徒中,最沁人心脾的则是新儒家(理学、心学),诸如程颐、程颢、朱熹、陆九渊和王阳明,这些人一致认为,人有良知,自然就能遵伦理守道德,做到仁义礼智信,倘若做不到,不仅是没文化,更是没教养。个人如此,民族、国家、组织亦如此。
余秋雨则说,文化是一种精神价值、生活方式和集体人格,那么,中国文化就是只有中国人才有的精神价值、生活方式和集体人格。
中国人有中国的精神价值,那就是张载的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就是注重家庭和工作的安居乐业,而中国人的集体人格重内轻外的反求诸己,养浩然之气,成为圣贤,这种良知呈现到事情上就是浓厚的家国情怀和集体主义。
把以上论述总结为一句话就是,中国文化是建立在良知基础上的家国情怀和集体主义的文明。
中国古代文化学者,无一例外都强调一点:要向尧舜看齐。但并不是向尧舜的成就看齐,而是向尧舜的良知看齐,向他们的心看齐。学习尧舜之心就是学习圣人之心,因为人心相同,所以学习圣人之心其实是使我们的心和圣人同,圣人心就是吾心,归根结底,我们致自己的良知,其实就是在致圣人的良知。
每个人都有这种意识,当组成一个组织、国家后,这个组织或者国家就拥有了文化。圣人不是先定立个文化,然后去招人进来附和这一文化,圣人凭借良知仔细考察大家的喜好,然后订立文化,让大家顺其自然地奉行。
在当今中国,作为组织的一种非常重要的形式——企业,大体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国企,一种私企。真正出色的国企文化大致相同:爱国、爱家、爱自己,为社会贡献物质和精神财富。私企的文化则参差百态,各有不同。
但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特殊性,国企的文化即使不能完全模仿,也可以参照。
中国传统文化讲五伦(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所以特别看重个人道德,对君的忠,对父的孝,忠即是爱国,孝则是爱家,夫妇、兄弟、朋友之间的仁义礼智信则是爱自己——所谓爱自己,是爱自己的名誉,而提升自己名誉的唯一办法就是此心光明,唤醒与生俱来的良知,做到仁义礼智信。
一言以蔽之,中国人始终是爱国、爱家、爱自己的,而这三爱的前提就是做人。中国人始终讲“人事人事”,意思是做事前先把人做好做明白了。
只要是中国本土企业,都离不开这个思路,很多时候,员工的道德比能力重要。企业文化的形成也正是基于这个传统文化。
比亚迪的王传福多年来始终致力于组织文化建设,与员工一起分享组织成长带来的快乐。在长期的文化建设中,王传福逐步打造了“平等、务实、**、创新”文化,始终坚持“技术为王,创新为本”的发展理念,努力做到“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
在继承和开创传统文化上,王传福始终倡导“以厂为家、爱厂如家”的“家文化”,提倡管理一要“人性化”,二要“家人化”。具体操作上,王传福努力在比亚迪内部营造了亲近、和善的工作环境,给员工提供家一样的饮食、住宿等基本需求服务,给予了员工温暖如家的关怀和关心,营造公司与员工“共赢”的局面,这就是我们上面提到的中国传统文化在组织中的现代化运用。
在企业内部,文化主要表现为员工的归属感、凝聚力,在企业外部则表现为社会知名度、品牌美誉度。
让员工有归属感很容易,只需要把组织文化打造成家文化即可。但如何推销企业文化,使企业有社会知名度和品牌美誉度呢?
很多领导者在这方面都有固定的绝招: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铺天盖地地为企业和产品打广告。这种粗暴、直接的方式大多数时候都效果显著,但花费也不小。而且有些时候未必事半功倍,我们不妨来看看华为的任正非是如何巧妙、四两拨千斤地传播华为的企业文化的。
华为的企业文化条目数不胜数,包括华为自己的,还有诸多好事者的总结。华为企业文化的基本内容都写在《华为基本法》中:追求什么和不追求什么,以及为什么要有这样的追求,在文化具体表现上,《华为基本法》规定了如何追求,即系统的做事原则,涵盖了企业的决策系统、行为准则等内容。
“以奋斗者为本”是任正非多次提到的华为文化内容,“狼性文化”是有些人给华为的注解。不过作为聪明人,一定要明白的是,华为被中国人乃至世界所知并钦佩、感动,绝不仅仅是因为它那几句文化口号和高质量的产品。任正非的绝顶聪明正在此:他在宣传自己的企业时,宣传的不是企业本身,也不是单纯的企业文化,而是人——人的精神和企业所扎根的中国传统文化。
王阳明曾说,天地万物也有良知,而它们的良知来源于我们人。简单而言,是我们人为天地万物命名,赋予了它们价值,它们才能成为天地万物。进而言之,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由人创造,都由人赋予其价值,当我们赞叹事物美好,并刻骨铭心时,其实我们赞叹的是使事物美好的人,而人是靠心、靠精神让事物美好的,总而言之,人心和人的精神才是一切的灵魂。
任正非传播华为文化的方式就是直指根源,他传播的是中国人“艰苦奋斗”“吃苦耐劳”“居安思危”的精神,这种精神根植于中华五千年中,是一个超级IP,妇孺皆知。而他传播的方式更是神乎其神,没有到处做广告说这种精神,而是通过内部公开信的方式,如老和尚念经一样不停地给员工说,要居安思危,要艰苦奋斗,要爱国爱民族。
既然是内部公开信,为什么会传播得尽人皆知呢?这就是任正非的聪明之处:我在和我的员工说文化,没有直接向你推销,可你却主动来购买我!
原因很简单:任正非深谙人心之道,懂得人心生万物的道理,宣传万物(企业、产品)的最好手段是宣传人心和人的精神。
王石曾犀利评价过任正非,他引用二战德军将领隆美尔的绰号“沙漠之狐”来形容任正非,说任总非常狡猾,老谋深算,“他(以前)从不接受采访,但是(最近)对华为情况,他会时不时来一个内部讲话。他在公关的处理上,是游刃有余的,他并没有让外界乱猜。他想告诉你时,他会用这种(内部讲话的)形式来告诉你,就是话语权全在他。”
高明的领导者不但懂得如何传播企业文化,更懂得让其他人和企业文化融合。融合方法就是王阳明所谓的格物四步法,当然,格物四步法不仅是针对企业文化,对其他事情也同样适用。
王阳明的“格物”有两种解释,第一种是格其不正以归于正的意思,即“正念头”;第二种则是,致你良知于事事物物是谓致知,事事物物皆得其理为物格。第一种只谈念头,第二种则加入了事物,所以,格物的正确解释是:在事情上正你的念头。
如果把企业文化当成是一件事,你就要在这件事上正你的念头。第一步,你必须先了解你所在企业的文化。有三个渠道,第一个渠道,看企业文化的标语或听企业领导人说,比如某企业文化是“不作恶”,某企业文化是狼性文化,某企业文化是“对不作恶的企业文化说不”,等等;第二个渠道,看它是不是在按照企业文化认真做;第三个渠道,注意倾听你的同事背地里如何评价企业。永远要记住一句话,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群众的嘴巴背地里是敞开的,说的都是真理。这就是用知行合一来考察、了解企业文化。
在大致了解了你的企业文化后(如果通过这三种渠道你还没有了解企业文化,那只能说明两点,要么它真没有,要么你需要提升自己的智慧),开始进行“格物”的第二步:理解它。
理解企业文化是了解企业文化的智能升级,王阳明曾说过,听别人讲远不如自己体悟到的真实有益。理解企业文化,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用功。
(1)企业精神。企业是否有活力,有诚信,是否能做到企业与员工共赢,而不是杀鸡取卵。
(2)企业使命。企业的使命是指在万物一体指导下它为社会的贡献度和肯贡献行为。
(3)企业愿景。企业是想成为百年老店,还是只想捞一票就走人的皮包公司。
(4)发展理念。企业是“天不变道亦不变”的顽固,还是永远拥抱变化的创新者。
(5)员工文化。每个员工是快乐地工作,还是生活所迫,在这里硬撑。
如果你都了解这些方面后,还是认为很有待下去的必要,那就进行格物的第三步:接受。
接受企业文化就是认可企业精神、使命、愿景、发展理念和员工文化,并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去行动。
格物的最后一步则是趋同。趋同是一心一意在企业文化的旗帜下行自己所行之事,做自己所做之工作。趋同不是对企业文化唯马首是瞻,恰好相反,它是和而不同。企业文化是和,每个人践行企业文化则有不同的方式和方法,只要不超出企业文化的内涵。
在企业文化这件事上格物,就是在这件事上正念头:了解、理解、接受、趋同企业文化。
图6-1
与企业文化做到和,就是要明白一个道理,企业文化是灯塔,照亮每个员工的前进之路。而每个人也应该是灯塔,也要照亮企业以及其他人的路。
王阳明弟子徐樾曾向王阳明求学,王阳明答应了。当时,徐樾还处于王阳明心学的初级阶段——静坐,他确信在静坐中理解了王阳明心学,得到了真谛。王阳明就让他举例子说明,徐樾就兴奋地举起例子来,他举一个,王阳明否定一个,举了十几个,已无例可举,徐樾相当沮丧。
王阳明就指点他道:“你太执着于事物。”徐樾不理解。王阳明就指着船里的蜡烛的光说:“这是光。”他在空中画了个圈说:“这也是光。”又指向船外被烛光照耀的湖面说:“这也是光。”再指向目力所及处:“这还是光。”
徐樾先是茫然,很快就兴奋起来,说:“老师,我懂了。”
其实徐樾懂的正是一个组织文化的和的最高境界:如果你是一根蜡烛,不能仅仅照亮自己,更要照亮别人。如果你只是此心光明了,却让别人处于黑暗中,这就不是知行合一。换个说法,如果你真的是一根蜡烛,就如同你与企业文化达成和谐的状态,当你点亮时,不必念想着要照亮企业和他人,你自然就能照亮。光,绝不仅仅在烛上,只要是光,点燃后自然能照亮天地。正如企业文化,它绝不仅仅是企业自身的光,你我同时点亮它,它就是太阳,照亮整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