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治其本,而治其末,不为其易,而为其难,皆由平日怠忽因循,未尝思念及此也。
——《申行十家牌法》
日本经营之神稻盛和夫早年创业时既负责研发,又负责营销,公司人员少时还能应付,可当公司发展到100人左右时,稻盛和夫苦不堪言,他特别渴望自己能如孙悟空一样有无数分身,这些分身能到各重要部门独当一面。在这种情况下,他运用心力,琢磨出了所谓“阿米巴”(一种单细胞动物)的小集体,并委以集体头目重任,一段时间后,稻盛和夫真就有了很多分身,他的企业中出现了很多领导者。
稻盛和夫取得大成功后,名扬四海,所谓“一人飞升,仙及鸡犬”,他的“阿米巴”组织管理模式也被世人吹得鸡毛满天。其实,阿米巴组织管理模式并不玄乎,只是实施条件比较苛刻而已。必须有五个条件存在,阿米巴模式才能顺利启动。
(1)组织内部需要上下的信任关系。作为最高领导者,必须信任下属的能力,而且要让下属也相信他是组织的顶梁柱。只有上下信任,才能无条件地沟通顺畅。
(2)数据的严谨。各阿米巴对待数字必须严谨,在数据上绝对不能有任何差池。否则,阿米巴模式就会一错再错。
(3)及时把前线的数字反馈给现场。阿米巴经营是一种让现场人员根据数字做出判断、采取措施的模式。所以,及时把数字反馈给现场,就成为阿米巴模式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
(4)时常检查阿米巴是否符合工作特性、工作流程。灵活性和速度是现代企业经营的两个基本素质。倘若阿米巴的分割和工作特性不符,那就必须停止,废掉阿米巴模式。
(5)员工教育。这个很好理解,员工如果缺乏一定的知识,就无法根据经营数字发现问题并合理解决。这就需要领导者基于实际案例加强现场教育,教育永远都是领导者在组织中的大事。
现代人都认为,阿米巴模式是稻盛和夫自创的先进组织管理模式,但这个老头常常吹嘘自己受阳明心学影响很深,很有可能他的阿米巴是“抄袭”王阳明的十家牌法。或者换个说法,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也许稻盛和夫根本就不懂阳明心学,可良知却很光明,所以做出了和王阳明类似的组织管理模式。
现在,就让我们进入王阳明的十家牌法,体会阳明心学在组织管理上的冲击力。1517年,王阳明到南赣(江西赣州)剿匪。他不是第一个到江西剿匪的官员,在他之前,中央政府派出各种看上去很睿智的人想搞定这件事,但都一无所成。所谓一无所成,指的是,虽然剿灭了山贼,可他们前脚刚走,山贼又重新出现。根本原因是,这些人没有用心去探究搞定山贼的终极方式。王阳明则找到了。
他的方式就是三条心法:一是十家牌法,二是乡约,三是社学。十家牌法是先进的组织管理模式;乡约则是对这种模式进行加固强化,深入人心;社学则是文化管理。这三条心法如同三根巨柱,稳如泰山般地支撑起阳明心学的管理大厦,同时也是王阳明领导力在组织管理上最直观的表现。
现在让我们先看十家牌法。“十家牌法”本质上是一种户籍登记和查验制度,每十户为一甲,户主被称为甲主。十个甲主的式样如下:
某县某坊
1. 某人某籍(比如张三,江西赣州籍)
2. 某人某籍(比如李四,福建福州籍)
3. 某人某籍
4. 某人某籍
5. 某人某籍
6. 某人某籍
7. 某人某籍
8. 某人某籍
9. 某人某籍
10. 某人某籍(比如王二麻子,广东广州籍)
右甲头:张三
右甲尾:王二麻子
这份资料分两份,一份递交当地政府,由政府管理查验;一份则在甲主(甲主是流动的,十户人家的户主轮流担任,期限为一日)手中。
接着,每户人家门口悬挂一块粉牌,列明本户姓名、人口数目、籍贯、职业以及寄宿人员情况等。比如王二麻子家的牌子是这样的:
本户姓名:王二麻子
人口数:4人〔王二麻子(户主)、王氏(王二麻子老婆)、王大二麻子(王二麻子长子)、王小二麻子(王二麻子次子)〕——每个人的姓名、籍贯、特长都要详细记录。
籍贯:广东广州
职业:卖烧饼
房屋:筒子楼
寄宿人员:无
甲主每日17—19点持牌到各家,照着各家悬挂在门口的粉牌进行查审:某家今夜少了某人,去往何处,去干何事,哪天该回;某家今夜多了某人,是何姓名,从何处来,来干何事。务必审问明白,然后通报给其他家知晓。如果有寄宿客人,要问清楚来自何处,到此做何营生。将客人名字逐一写在纸条上,贴在牌子上,客人离开后再把纸条揭掉;没有客人寄宿则写无。
如有可疑之事,要立即报告官府。如有意隐瞒,事发之后,十家一同治罪。
看到这里,很多人都会惊讶得跳起来,这个十家牌法不就是连坐吗?王阳明向来以良知示人,怎么会搞这样毫无良知的管理模式呢?
这当然是迫不得已的,王阳明奉命到江西剿匪,经实际调查后发现,匪患难以根除的原因之一就是百姓中有人与匪徒相互勾结、串通,为匪徒打探情报,提供帮助。所以,他才颁布实施了《十家牌法告谕各府父老子弟》。
“十家牌法”有效切断了匪徒与百姓的联系,最大限度上杜绝了匪徒奸细混进城中刺探情报的可能,为日后的剿匪成功打下了坚实基础。
他在这道公谕中深情款款地说:“本院奉命巡抚此地,只想剿除盗贼、安抚百姓。奈何才能低下、智谋不足,虽心怀爱民之心,却未有爱民之政,父老乡亲们,不论谁有能够弥补我的不足、有益于当地百姓的建议,都请告诉我,我一定会认真考虑,根据其可行性依次施行。今日实行‘十家牌法’,看似会烦劳百姓。不少百姓都是诗书礼义之家,我怎忍心用狡诈手段来对付善良百姓呢?但为了防止奸徒,革除弊病,以保护良民,不得不这么做。父老乡亲们,还请你们体察我的用意。”
那么,王阳明所谓的十家牌法的“用意”到底是什么呢?是用狡诈手段对付善良百姓的连坐?根本不是,正所谓仁者见仁,**者见**,王阳明的十家牌法,不是连坐,而是连心,是把没有做盗贼的百姓的心紧紧连接在一起。
王阳明建立十家牌法后的一段话可作为证明,他说:“(十家牌法执行后)各家务必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唱妇随、长惠幼顺,小心谨慎以遵守法令,勤劳耕作以缴纳税收,恭谨节约以稳守家业,谦和待人以和睦乡里,内心要平和宽容,不要轻视他人、挑起争端,做事要隐忍,不要动不动就打官司,对善行要互相劝勉,对恶行要互相惩戒,务必大力营造相互礼让、敦厚淳朴的民风。父老乡亲们,我对没能施行德政而深感有愧,只好用言语来进行教导,希望你们尽量体察我的用意,千万不要忽视!”
这段情深意切的教导体现了王阳明心学组织管理的精髓:
(1)父慈子孝——五伦中的父子;
(2)兄爱弟敬——五伦中的兄弟;
(3)夫唱妇随——五伦中的夫妻;
(4)长惠幼顺——长幼关系;
(5)遵守法令;
(6)勤劳耕作以缴纳税收——认真工作;
(7)恭谨节约以稳守家业——工作的目的是为了家;
(8)谦和待人以和睦乡里——处理好人际关系;
(9)内心要平和宽容,不要轻视他人、挑起争端——做事要隐忍。
因此,对善行要互相劝勉,对恶行要互相惩戒,大力营造相互礼让、敦厚淳朴的民风。
五伦(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是中国人对信仰道心的实践方式。很多人都认为,工作中,只需要处理好君臣关系即可。但家国一体,齐家无能的人,在工作中也会分神,所以连工作也解决不了。王阳明的这套教导方式,恰好是立足于家国(家庭、社会、国家)三合一的角度,为组织编织了一张密不透风的管理罗网,任何人都逃不出去。
我们之所以说,十家牌法是连心而不是连坐的重要依据即在此:这张三位一体的罗网,是阳明心学的完美运用,它不孤立地看待问题,不把工作环境只当成工作环境,不把家庭只当成家庭,不把社会环境只当成社会环境,而是把所有的场景连成一体。
十家牌法看似是十户人的互相监视,其实它立足于阳明心学的两个重要理论。第一,人皆有良知,良知喜欢生不喜欢死,于是人人都不想死而想活着,在此前提下,人也不希望因自己的鲁莽而导致他人死亡,所以任何人都不希望连累(连坐)到他人,实际上,这是被动但却非常有效的自我管理。第二,当人人都把十户人家被动地当成一体时,就做到了局部的万物一体,万物一体之下,我们会提倡善良,拒绝罪恶,如此一来,在让自己愉悦安全的同时也做到了让其他人愉悦安全。
这就是十家牌法的连心——把所有的心都连成一体。它不但让管理者本人了解他的员工的情况,更让员工自己了解同事的情况,从而做到在沟通时提高效率。
为什么王阳明要让所有人呈现自己的详细情况呢,尤其是家庭情况?因为在王阳明看来,任何一个人的好或者坏,都是由他的家庭决定的。组织中的成员也是如此:他表现出来的问题,要从他的家庭中找原因,家庭教育才是人的第一教育,才是人之为人的第一要义。
不过,十家牌法在实践中,远没有王阳明理想中的那样顺利。在颁布了《十家牌法告谕各府父老子弟》后,很多地方官都将其视为虚文,不肯认真落实。王阳明于是写了《申谕十家牌法》,他严厉地指出:“凡设置十家牌法,必须先将各家各户房屋大门上的小牌挨个审查核实,比如人口数量;必须审查某人担任什么级别的官吏,或是被国家认可的知识分子身份(秀才、进士等),或是承担某种差役、习得某种技艺、从事某种营生,或是入赘到某家,或者有某种残疾,以及户籍、田地、粮食等事项,都要逐一审查核实。十户编排完成后,要依照样式造册,留存一本在县衙,以备核查。等到官府要拘捕、传拿、差遣、选调某人时,便可按照簿册进行处置或分配,无人可以躲避,也不会有人遗漏。如此一来,全县事情都可了如指掌。每十户人家,现今要挨个上报同甲之中有哪些人平时惯于偷窃,哪些人有吓唬、教唆等不良行为,等等;要全体出具承诺书——承诺不再作恶,否则一同接受惩罚,不能遗漏一人;官府要设置改过自新的簿册,记录下有不良行为的人员姓名,暂时不追究他们之前的恶行,而是责令他们从现在开始弃恶从善。如果他们真能做到,便可从簿册上除名。如果境内出现盗贼,要立即命令百姓挨个自查。如果是甲内漏报的,要将同甲之人一并治罪。每天都要按照牌式,轮流上门晓谕各家加强警戒、细心观察。如此一来,那些奸诈、虚伪之人就无处容身了,也就不会再有盗贼了。十户之内,只要发生争斗和诉讼等事,同甲之人要立刻进行劝解。如果有人不听劝解,恃强凌弱,或是诬告他人,同甲之人要一一报官。官府当场根据事情轻重程度对其进行责罚、惩治,或者令其反省,而不必将其收押在监、延后处置。凡遇讨要说法的诉讼书,只要涉及诬告的,便要追究同甲之人不劝解、不禀报的罪责。各家各户还要每日依照牌子互相劝告、晓谕,务必讲究信用,谋求和睦,平息争论,停止诉讼,每日开导。如此一来,百姓就会慢慢明白争斗是不对的,诉讼也会逐渐减少。”
这段情感丰富的命令或者说是劝诫,明白无误地指出了组织管理中的几大问题。
(1)核查每户人家的粉牌的内容;粉牌只是个简历,若想真正了解你所管理的人,必须在不探寻对方隐私的情况下详细又详细地了解。
(2)你只有了解了你所管理的人,才能在用人时高效地找出你要用的人。
(3)对于组织中的刺儿头(有能力但我行我素的和在其位难谋其政的)的管理,必须在深入了解其心的基础上,要么调换岗位,要么杀一儆百。
(4)下属闹矛盾后,第一步是让同事劝解,而且这要成为硬性规定,同时要规定,一旦矛盾闹到领导这里,其他人都有相关责任;第二步,如果真的闹到领导者那里,领导者要想办法解决,同时适当惩罚闹矛盾的同事,这看上去仍然是连坐,其实还是连心,让他们被动地自我管理。
(5)永远要把下属装进心里,而不是档案和资料里。
最后,王阳明总结出十家牌法的重要性:(1)弥补偏差,消除弊端,则赋税可以均衡;(2)以五户为伍、十户为什,互联互保,则可抵御外族侵略;(3)警告刻薄之人,劝其厚道,则社会风俗就会日益淳朴;(4)导之以德,训之以学,则礼乐可兴。
大家可能注意到一个问题:十家牌法下的十户没有领导人,负责查验的人只在每天的固定时间段有查验的权力,平时他和其他九户是平等的。你很难想象,一个没有领导人的团队,仅靠大家互相监督和激励,能走多远!
王阳明为什么不设领导人呢?这是他的高明之处:之所以各甲不设牌头(古代保甲制度中的小头目,又称“牌长”或“十家长”),是为了避免产生牌头挟制、侵扰百姓的弊端。这个想法没错,但十家牌法一旦遇到外部力量的进入,那没有个领头的,恐怕很难解决困境。
所以在颁布《申谕十家牌法》后不久,王阳明又颁布了《申谕十家牌法增立保长》,他要求各个乡村推选、增设一名保长。这个保长专门负责防御盗贼;通过击鼓传递盗贼警报,统领各甲村民抓捕盗贼。
这个保长的选拔标准是:才干和品行都能服众。同时,他受到十家牌法的限制:保长不得参与平时各甲的诉讼,以避免保长仗势横行乡里。一旦遇到盗贼警报,保长要统领各甲村民设法抓捕盗贼。要在各个城郭、坊巷、乡村的重点地段,分别放置一面鼓。相距较远的乡村,还要搭建高楼,将鼓置于上面,遇到警报就登楼击鼓。一巷击鼓后,各巷响应、击鼓;一村击鼓后,各村响应、击鼓。一旦听到鼓声,各甲百姓要一齐携带兵器出来支援,全都听从保长指挥,或是设置埋伏、把守要隘,或是合力夹击。如有人不出来支援,保长要会同各甲百姓将其告到官府,由官府重重惩罚。如果能在乡村中的各家都放置一面鼓,一家遇到警情后击鼓,各家响应,那就更加快捷、方便了。这不是强制要求,由各乡村根据财力决定。
由此可知,保长的职责是在危险来临时的救火队长,他没有权力管理十家牌法约束下的任何当事人。
十家牌法对于一个组织的某种重要启示也在这里:所有的团队都能在被动的自我管理中精进,最后变成主动的自我管理者,在这个没有高低贵贱、人人平等的团队中,大家会齐心协力做任何一件事,由于没有压迫,所以都能迸发强大力量。而保长则是在外部有事的情况时他们的临时领导人,他没有权力掺和一个团队内部的事情,只有临时指挥权。这就完全避免了今天所谓劣性的办公室政治问题,让所有人都放心地把精力放到工作上,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也提高了幸福感。王阳明认为,这应该是所有组织管理人做梦都想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