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快活便是功夫。
——《传习录·陈九川录》
所谓“自快于心”,就是领导者在工作中始终不会有牵强感,不但有自己的做事心法,还有一种源源不断的心力,无论任何艰难险阻,领导者本人都不会放弃,反而越战越勇,内心快乐。它是王阳明心学中行动时的最高心力,当然也是最高境界。
要做到自快于心,并非是件易事。任正非每天都在担惊受怕,絮絮叨叨着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小米的雷军也常常没来由地焦虑:小米的未来在哪里……
世界上所有的伟大企业家,对企业的未来都有忧患意识,都有些神经质,然而像乔布斯、马云这样的人,他们明知前方路漫漫,到处是苦难,可仍然走上了这条路。他们痛并快乐着:对未来提心吊胆,对当下却快乐地沉浸其中,如饥似渴。
若要做到自快于心,绝不能只关注当下的工作,还需要以下的修行,才能拥有自快于心的心力。王阳明有八字箴言:精藏、神守、累释、机忘。
(1)精藏,就是精神保养得好,把工作做好,这样的人注定是辛苦的。但这种辛苦只体现在体力上,从心理上而言,是满足的,你可以用这个标准来检测自己,每天工作完成后是精神疲惫还是体力疲惫,如果是前者,那说明你还没有明白精神保养的方法。人的精神是无限的,但体力是有限的。在工作中,和工作无关的事情都不要想,只专注于工作,这就是精藏。
(2)神守,是守住心神,这仍然是个专心于工作本身的问题。心神散了,对工作三心二意,注定不会长久,也自然得不到快乐。神守不仅仅是一种境界,更是一种工作修炼方式,它能让我们在工作中忘记时间和空间,一眨眼就下班了,丝毫感觉不到空虚。人在专一时,心是静的,静中生慧,你的工作智慧在这种宁静中滋生。
(3)累释有两种解释,第一是把心态归零,心情自然愉悦平静。把从前的积累释放,不要困扰在从前的经验中,当你面对一件全新的事时,就会感觉到新奇,自然不会被从前的经验累到;第二种解释是放弃私欲,所谓私欲就是天理的过和不及,在工作中,天理的过是把工作当成幸福的唯一来源;天理的不及则是没有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只有祛除了这两种私欲,才能做到自快于心。
(4)机忘,没有了机巧功利之心,内心就非常纯粹。机巧心,是投机取巧的意思,在工作中,最怕的就是这种私心。一旦有了这种私心,又因此而成功了,那会祸害无穷,它会让你无法沉浸在工作中,只在工作上浮光掠影,最终害的还是你自己。功利心,仍是老生常谈,就是不要胡思乱想工作能给你带来什么利害,只专注于工作本身,利益自然会来。
自快于心,没有外在的标准,唯一的标准就是内心快乐与否。当你从心所欲而不逾矩,随遇而安时,就明白了这种内心的快乐是天底下第一等快乐的事。
如果你希望内心始终保持快乐,你就需要把心力全部用到你在意的事情上,对于领导者而言,这事情当然就是工作。完全地专注于工作,就能出现所谓的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不是反复做同一件事,而是全身心投入做一件事。王阳明举例子说,孩童给客人端茶,端茶是所有人都会的,可孩童如果不用心,那就会大大咧咧地把茶碗向桌子上一放,掉头就走了。这种行为就不是工匠精神,工匠精神应该是这样的:孩童给客人端茶时,要低眉垂目,毕恭毕敬,在此之前,要充分考虑茶叶是红茶还是绿茶,泡茶时水温是多少。把茶碗放到桌上时,要非常有礼貌地对客人说:“请喝茶。”说完这句话后,要后退三步,然后转身慢慢走出去。
王阳明说,如果把端茶这件事做成这样,那你就和圣人无二,因为圣人给客人端茶也就做成这样子,你能做到和圣人一样的行为,你岂不就是圣人了!
直白而言,圣人和庸人在对待工作上的区别只有一点:圣人具有创造性,从而能主动去工作;庸人只能被动、机械地完成别人交代的工作,二者相较,高下立判。
宋真宗(赵恒)年间,皇宫失火。皇帝没了房子住,这是大事。政府立即命令大臣丁谓负责营建恢复宫室。对于丁谓而言,这是一份再简单不过的工作,皇帝已经批了大笔款项,足够他用的。
按照工作流程,丁谓应该先准备木材,这些木材必须从外地运送到首都汴梁,当然,这很简单,只要下令南方四川、贵州等地运送木材进京,给他们钱就是了。木材通过水路,一直运抵首都汴梁的汴水,然后再上陆路,成本虽然高,可皇家有钱,这都不是事。在等待木材的过程中,还需要获取大量土泥,这只需要在首都郊区挖掘即可。当木材和土泥全部到位,就可以开工建设了,建设完毕,再把废弃的瓦砾石灰土壤及各种杂物运出首都。
在大多数人眼中,丁谓绝对能胜任这项工作,而且能神不知鬼不觉地从中搞点回扣。但丁谓没有这样按流程来做。按常理,丁谓完全不用考虑完成任务的手段和耗费的金钱,但他考虑了。他觉得自己不应该只想着完成任务,而是要尽可能地节约成本。
丁谓开始着手工程:从远处取土成本太高,他下令就在大街上挖地取土,挖出好多泥土后,地面就形成了一条很宽很深的沟。接着掘开汴水,引水入沟中,变成水渠,然后从各地运来的木材等建筑原材料通过竹排木筏由此水渠运至宫门处。完工后,丁谓又下令把废弃的瓦砾石灰土壤及各种杂物填入沟中,复原了原来的街道。
丁谓只做了一件事,却成就了三件事。凿地成渠,既有了土的来源,又可运送建材,又方便建造宫室,总共节省的费用超过亿万。中国有个成语叫“一举三得”,就是丁谓贡献给我们的。
实际上,丁谓不需要一举三得,也能把工作完成,但这样只能算是及格。60分和100分不仅是能力的差别,更多是态度的差别。
有这样一个故事,当然它可能是胡编的,但主旨却恰好是王阳明心学中道德感的问题:
两个差不多大的年轻人受雇于一家公司,开始时拿着同样的薪水,但不久后,A就青云直上成为领导者,老板喜欢他像喜欢自己一样;而B仍在原地踏步。B觉得很委屈,就在某天早上跑去找老板发牢骚。老板是个脾气很好的人,从头到尾听完他怨妇式的抱怨后,琢磨了一下,问道:“你真想知道这里面的玄机吗?”
B说:“当然。”
老板点头,交代他一个任务:“你现在到早市上去,看看今天有什么卖的。”
B觉得这太小儿科,出去不久就回来报告说:“今天早市很惨淡,只有个农民拉了一车土豆在卖。”
老板点头说:“很好。”但随即又问道:“农民有多少土豆?”
B很尴尬,内心咒骂老板:你不早说。
他又跑去早市,回来后,得意扬扬地报告说:“老农有40袋土豆。”
老板又问:“多少钱一斤?”
B有些愠怒,内心又咒骂老板一回,再跑到集市上去。回来后,小心翼翼地告诉了老板土豆的价钱。
老板好像很满意,命令他:“你坐下,什么都不要说,看A是怎么做的。”
老板叫来A,也让他到早市看看有什么卖的。
A很快就从早市上回来,长篇汇报道:只有一个农民在卖土豆,一共是40袋,价格是多少多少,土豆质量很不错,他特意带回来一个让老板看看。
B在那里轻忽非笑,认为A有点吃饱撑到了。A还真像吃饱撑到一样,他又继续汇报说,这个农民一小时后还会弄来几箱西红柿,价格非常公道。昨天他们铺子的西红柿卖得很快,库存已经不多了。所以他就想这么便宜的西红柿老板肯定要进一些的,所以他不仅带回了一个西红柿样品,而且把那个农民也带来了,他现在正在外面等着呢。
老板听完,看向B,说:“现在明白了吧,为什么他快速上升,而你仍在原地踏步!”
B好像明白了。事实上,他仍没有明白。他不明白的是:为什么A那么啰唆,该做的做,不该做的还做!
一头驴永远领悟不了钢琴曲,因为它内心深处根本就没有审美的基因。王阳明在江西剿匪时,每次剿匪胜利后,都要把俘虏的匪徒集中到一起,通过审问和谈天的方式了解他们何以为匪的缘由,有些人是好吃懒做,而有些人则是被逼无奈。在认真筛选后,又通过乡约和社学的方式引导他们从善。
有弟子就不明白王阳明的多事:“王老师您是来剿匪的,只要剿灭了土匪,就完成了任务,干吗要耗费精力做其他的事呢?”
王阳明回答道:“如果把剿匪当成目的,那太简单了,杀就是了。这也是我应该做的,可应该做的事不是做了就是知行合一了,还要做好。土匪不是天生土匪,他们也是人,我们应该做的事不是消灭土匪,而是要消灭让人做土匪的念头。”
人肯用心才能自快于心,自快于心才会把一件应该做到的事做到极致,这个极致无他,只是体现人生命与价值的。正如消灭贫穷而不是消灭穷人一样,工作的目的不是消灭工作,而是消灭我们内心的不安。人做了一件事和做成一件事,带来的快感是不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