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以不得第为耻,吾以不得第动心为耻。
——《王阳明年谱》
“此心不动,随机而动”这八个字是王阳明心学的最高境界,也是人生的修为,更是所有领导者的不二心法。那么,如何理解这八个字?
1519年,王阳明轻而易举地平定了拥有十几万精锐的宁王朱宸濠的叛乱。事后庆功宴上,有弟子问他:“用兵是不是有特定的技巧(用兵有术否)?”
王阳明回答:“哪里有什么技巧,只是努力做学问,养得此心不动,如果你非要说有技巧,那此心不动就是唯一的技巧。大家智慧都相差无几,胜负之决只在此心动与不动。”
弟子们都没有听懂。王阳明就举例说:“当时和朱宸濠对战时,我们处于劣势,我向身边的人发布准备火攻的命令,那人无动于衷,我说了四次,他才从茫然中回过神来。这种人就是平时学问不到位,一临事,就慌乱失措。那些急中生智的人的智慧可不是天外飞来的,而是平时学问纯笃的功劳。”
一位弟子惊喜地说道:“那我也能带兵打仗了,因为我能不动心。”
王阳明笑道:“不动心岂是轻易就能得到的?只有在平时有克制的能力,在自己的良知上用全功,把自己锻造成一个泰山压顶色不变,麋鹿在眼前而目不转的人,才能不动心。”
弟子又问:“如果在平时做到不动心,是否可以用兵如神?”
王阳明摇头:“当然不是。战场是对刀杀人的大事,必须要经历。但经历战场非是我心甘情愿的。正如一个病入膏肓之人,用温和疗养的办法已不能奏效,非下猛药不可,这猛药就是杀人的战场。我自来江西后,总在做这种没紧要的事,心上很有愧啊。”
这段对话,正是王阳明心学八字心法“此心不动,随机而动”的评注版。接下来,我们详细论述。
在王阳明看来,此心不动应该包含三个内容:第一,此心不要被动;第二,此心要在静中体悟;第三,此心不动是对客观的失败不认输;第四,要随机而动。
图5-2
先看第一个,所谓“此心不动”不是心真的静止不动了,而是要主动,不要被动。你的心应该主导事物,而不是被事物牵着鼻子走。拥有超级领导力的伟大领袖毛泽东在这方面就有很好的体悟。
1947年,中国共产党开始了“正太战役”,该战役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扫清石家庄外围之敌,第二阶段是破击正太铁路。
负责围攻石家庄的是聂荣臻,战事顺利,石家庄危如累卵。此时,国民党派出军队采用“围魏救赵”之计,直扑解放区重镇胜芳镇,吸引围攻石家庄的聂荣臻部回援,以解石家庄之围,重夺战争主动权。
这是高招,聂荣臻很头疼,就在这时毛泽东的电报到了。毛泽东在电报中说:“你们现已取得主动权,如敌南援,你们不去理他,仍然集中全力完成正太战役,使敌完全陷入被动,这是很正确的方针。”
“正太战役完成后,应完全不被敌之动作所迷惑,选择敌之薄弱部分主动地歼击之,选击何部那时再定。这即是先打弱的,后打强的,你打你的,我打我的(各打各的)政策,亦即完全主动作战政策。”
“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战略思想就是不要被动,无论任何事都要主动。聂荣臻后来在回忆录中总结这一战役时,一针见血地说:“战役的全部过程,始终贯彻执行大踏步进退,在运动中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的作战原则,不受局部情况的牵制,因而摆脱了被动。”
“你打你的,我打我的”就是王阳明所说的此心不动,不管心外时势怎么变动,我的目标和信念是不会变的。毛泽东和聂荣臻的目标与信念是歼灭敌人有生力量,这种情形表现在商业中就是无论有些行业多么赚钱,即使我轻而易举就能进入,我也不会进入。对目标和信念的持之以恒,就是此心不动。2005年,中国房地产热火朝天,有人劝现金流雄厚的华为任正非搞房地产。任正非毫不犹豫地否决,他说:“华为不做房地产,要做科技研发,要做最苦的、最笨的事情。”这个目标和信念一直持续到今天。无数房地产公司都在江河日下,华为却饱经风雨仍屹立不倒。
我们完全可以说,这既是大势的胜利,也是此心不动的胜利。
“你打你的,我打我的”其实还包含着一种对俗世热衷的荣华富贵的不屑。卓越的领导人不会被潮流牵引,不会走入歧途,归根结底是在功名利禄面前此心不动。企业固然要赚钱,这是企业家的使命,但伟大的企业领导者不会把念头放在钱上,他们只专注于事情本身。如果专注于金钱,那就会被金钱牵着鼻子走,此心永远都被动。
1517年王阳明从北京出发到江西剿匪,临行前,他的一位朋友说:“王阳明此番前去,必定立功。”有人撇嘴问:“你有什么科学依据吗?”朋友回答:“吾触之不动。”
王阳明朋友所谓的触之不动,大意是说:用利害得失、功名利禄这样大多数人都在意的事去试探王阳明,王阳明却无动于衷。这就是对身外之物的不动心。
有人曾问王阳明:“读书就一门心思在书上,待客就一门心思在待客上,这算是主一(专一)吗?”
王阳明反问:“好色就一门心思在色上,贪财就一门心思在财上,这算主一吗?这是逐物。主一的一是天理,你做的每件事必须符合天理,这才叫主一。”
有人问牧师:“我祈祷时可以抽烟吗?”
牧师回答:“不行。”
人再问:“我抽烟时可以祈祷吗?”
牧师微笑:“中!”
祈祷是因为对上帝的敬畏,所以,祈祷就是一。只要心中有这个“一”,你做什么都可以,其实心中有“一”,所作所为都是天理。当你能用“一”来主导你的行为时,你就能做到心不被动,就能此心不动。
第二,“此心不动”说的是要在静中体悟。马云说过这样一句话:“我静下来,公司就会静下来。”他喜欢太极,认为太极是阴阳结合、动静相宜的,可以给人许多启迪。马云在一次演讲中曾说,他在静中最大的体悟是三个字:定、随、舍。
所谓“定”,马云说,在静中久了就好像拥有了特异功能,能看清自己和将来的趋势,于是现实中不管发生什么事,都能拿镇定面对;而所谓“随”,马云解释说,跟随别人的前提是自己有实力,否则跟随就成了永远都跟不上的尾追;至于“舍”,马云说,静久后就能看清自己,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也知道自己该放弃什么。
尽人皆知,马云的口才一流,特别善于把常识拔高成哲理。他对静的体悟就是证明,不管怎样,如果真能做到马云所说的这三点,那真就能在错综复杂、瞬息万变的市场博弈中,保持自己的节奏,不会被别人牵着鼻子走,达到此心不动的境界。
马云所谓的“静”和王阳明所谓的“静”有什么异同呢?王阳明所谓的静指的是儒家的静,是天理的意思。静中体悟,是要求你在天理的规范和指引下来思考,再用思考的结果来指导行动。
归根结底一句话:此心不动中的静中体悟,是体悟一切天理之事。马云的静下来,恰好类似于王阳明关于静的解释。
此心不动的第三种解释,则是不要对客观的失败认输。王阳明年轻时参加科举考试,结果两次落榜。他去看榜时,有落榜生哭哭啼啼,王阳明却面无表情。有人就讽刺他没有羞耻心。
王阳明回答:“你们以落第为耻,我却以落第动心为耻。”
这句话有两层意思,第一,落第这件事不是耻辱,你动心了才是耻辱,因为你真正动心的不是落第本身,而是和落第擦肩而过的荣华富贵;第二,落第是客观事实,它证明一个人输了。但输不可怕,可怕的是认输。
人生在世,挫折和痛苦绝对无法避免,失败和失落跟我们的人生如影随形,越是那些想要做大事、理想远大的人,遇到的失败就越多。当遇到失败时,我们对失败本身只能干瞪眼,因为你改变不了客观事实,但伟大的领导者承认失败这个客观现实,可绝对不认输。失败是客观存在的,认或者不认,完全取决于你。王阳明让我们凡事在心中求,要义正在此。此心不动,就是在通往正确的道路上绝对不痛哭流涕地认输!
此心不动的最后一条就是随机而动。没有随机而动,就不可能有此心不动。那么,什么是随机而动呢?王阳明有两种解释:第一,随事物的转机、关键点而动,也就是说,当我们内心因漠视功名利禄而对外物不动时,我们就能很容易看到事物的转机处、关键点,然后在合适的时机行动,将其解决。问题正如王阳明所说,如果你没有经历,要做到此心不动,可谓相当困难。而这经历也可以称为“机”。第二,我们要抓住能在事上磨练的机会,随机而练。
随机而动就是事上磨练。事上磨练这个概念是王阳明心学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我们仅从字面上来理解,事上练就是实践,就是要去做事情,那么,人为什么要去事上练呢?
《传习录》中有段话,大意是说,我们的眼睛没有本体,它是以万物的颜色为本体的;我们的耳朵没有本体,它是以万物的声音为本体的;我们的鼻子也没有本体,它是以万物的气味为本体的;我们的口舌没有本体,它是以万物的味道为本体;我们的心更没有本体,它以天地万物的感应是非为本体。
这段话,就是“事上磨练”这个概念的理论基础。王阳明的意思是,我们的眼睛如果不去识别万物的颜色,那眼睛本身没有意义,同理,耳朵、鼻子、口舌如果不去识别他们应该识别的万物,那它们同样没有意义,心就更是如此,它必须和万物产生感应。倘若我们的眼耳鼻舌心不和万物建立联系感应,那它们其实就等于不存在。
其实这种论调已经在王阳明提出的“心即理”里谈到了,他说:“心,在物为理。”我们心中虽然有无数的理,可如果不去事物上呈现,那这个理就没有意义。比如孝顺的理是在我们心里,可如果不去父母身上呈现,那孝顺这个理就没有意义,等于不存在。
于是,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去事上磨练,其理论源泉正在王阳明的“心即理”上。
我们去事上练,就是要我们的心和事情发生感应,倘若我们的心只是个寂灭不动,那心只不过是一个器官。心若想成为真正的心,就必须和事物建立联系,我们就必须去事上磨练。
有弟子问王阳明:“闲居无事时,我心中有很多很好的想法和理论,在心中模拟遇到事情之后的解决方案,真是天衣无缝。但一碰到事情,即使这件事早就在心中模拟过,但脑子却一片空白,无法控制事情的走向,这是为什么呢?”
王阳明回答他:“那是因为你只在静中修炼自己,贪图的是一种安逸的环境,最关键的是你没让自己在事上修炼。这样一来,你遇事就站不住脚跟。人必须在实际事物中磨练自己,才能立得住。如果不去事情上磨练自己,那就是中看不中用的花瓶,摆放在那里,很是好看,一旦和外物接触,就会稀里哗啦碎掉。”
这段话的大意是,你即使静坐十万年,遇到事后也肯定抓瞎。静坐的环境是安逸的,做事的环境肯定没那么安逸。当环境由安逸变成不安逸,你就傻眼了。
为何要事上磨练,就是因为不去事上磨练,只知静守,让心和外物彻底断绝联系,一旦心外有风吹草动,心的第一反应就是逃避,因为它太久不见外物了,已经没有勇气再和外物交流,所以这种人,不遇事,都是圣人,一遇事,立即傻眼。
所以,事上练的最直接目的,就是让我们在遇到事后,能游刃有余地解决。
来听个故事,这个故事可以特别清晰地告诉我们,人为什么必须去事上练。
这个故事发生在南宋中期,主人公叫郭倪,我们暂且称他为老郭。
老郭这个人啊,年轻时读了很多书,后来考中进士,做了官,每天都要读很多书,这些书里呢,就有兵法。老郭有一条人生哲理,这个哲理就是,世上没有读书人做不成的事。他还认为,文人带兵,就如老猫捕老鼠,手到擒来。所以,他向来认定自己是“大宋诸葛亮”。
为了和诸葛亮有贴心的感觉,老郭在自己使用的扇子上面郑重地题下一句诗,就是杜甫写诸葛亮的那句: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同时呢,他还在房间的墙壁上写满了各种赞颂诸葛亮的诗句。
老郭的种种行为艺术传到了当时主掌大权的大臣韩侂胄耳里,韩侂胄认为这家伙肯定有两手,所以就任命他为北伐军总司令,征伐金国。
接受重任的老郭乐得要死,他在地图上排兵布阵,指挥若定,口若悬河。众人都以为他真的是再世诸葛亮。
可惜,他指挥的大军几个月后,就被金军打得屁滚尿流,至于老郭,更是带头逃跑。
经过这次事件,大家也都看清了老郭“纸上谈兵”的草包本质,对其鄙视之下,干脆给他起了个新的外号:带汁诸葛亮。据说啊,老郭当时逃跑时,一面跑一面哭,所以是“带汁诸葛亮”。
这个故事其实就告诉了我们,不去事上练,你根本不知道自己到底几斤几两。
那么,问题就来了。
事上练,到底练的是什么呢?
如果说练的是经验,那像老郭这种人,根本没有机会去战场上练啊,谁会让一个从没有带过兵的人去战场上练兵啊,这不是找死吗?
所以,王阳明所谓的事上练绝对不是练事情,而是在事情上练心。
什么意思呢?
就是通过做事,来练就自己的心。那么,这个练心,到底是练的什么心呢?
我们再回到带汁诸葛亮老郭的故事中去,如果我们仔细查看老郭这个人的历史,就会发现,此人真的不是带兵打仗的料。
为什么这么说呢?
战场可不是一般的地方,若想打赢一场战役,必须全身心地投入。老郭这个人,平时就没有养得此心不动,他的心,总是在动。他为什么喜欢诸葛亮?原因就在于,诸葛亮建立了很多功勋,这些功勋才是吸引老郭的因素。一个人如果对名利极度渴望,他的心就大半都停留在名利上,而不会去关注事情本身。
即使上了战场,这种渴望也会按照惯性向前继续走,所以老郭上战场后,一心想的就是创造功勋,获取名利。心中都被名利心塞满,还怎么可能有心去排兵布阵?
由此可以知道,事上练练的就是我们那颗对待名利的心,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如果我们对任何名利都能看淡,那在关键事情来的时候,由于没有名利心的掺杂,我们就能很容易用全部心力来解决掉它。
那么,最后,我们该如何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去事上练呢?
当我们看到名、利、权、势时,心要正,如果它属于我们,就毫不犹豫地拿来,如果它不属于我们,就毫不犹豫地推辞。拿还是不拿,只是一个良知的判定,判定的标准就是我们的心安与不安。
当取富贵即取富贵,不当忠诚则不忠诚,当杀人则杀人,不当救人则不救人,当与不当之间,只是一个良知的判定,判定的标准也是我们的心安与不安。
心安即强大,心安就是此心不动,此心不动就是最强大的领导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