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不迷信经验,但要重视(1 / 1)

经一蹶者长一智,今日之失,未必不为后日之得,但已落第二义。须从第一义上着力,一真一切真。

——《与寄薛尚谦》

重视、吸取历史经验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优良传统。重视并研究经验,可以给我们带来很多好处,比如丰富头脑、开阔眼界、提高修养、增强本领。不论是国家治理,还是企业发展,抑或是个人决策,都要重视经验。2020年,新冠肺炎来势汹汹,全国人民迅速进入备战状态。与2003年的非典相比,警备之快、效率之神速有目共睹。这与中国政府积极总结抗击非典的经验,对流行疾病防控和治理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密不可分。

重视经验,但绝不迷信经验。从经验角度来看,有官、有权,就会有腐败,而中国古代历史上对腐败的打击大都失败了,这都是经验,但这显然于民于理都不对。如果奉行这样的经验,那就是迷信过往的做法是正确的。而在反腐这件事情上,坚决反腐会大快人心,会纯净队伍,会推动各行各业健康发展。国家要发展,要提高人民幸福生活,就必须反腐。

领导者的要务之一,是要重视经验,但不能迷信经验。那么,什么是经验?如何重视而不迷信经验?在经验中要重点关注什么?这都是我们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王阳明一介书生,却有三次征伐奇功,是当朝武将都无法比拟的:平定南赣汀漳等地匪乱;平定宁王之乱;平定广西思恩、田州叛乱。武将们赞叹:他竟不费吹灰之力,真乃神人也!

宁王之乱中王阳明只用了短短四十七天时间,就平息了酝酿十年的叛乱;平定广西思恩、田州地区的叛乱,更如神话,竟然“不折一矢,不戮一卒”,大获全胜。

进士出身的王阳明,一个没出入过战场的人,到底凭借了什么密钥,打起仗来竟这么厉害?我们来分析一下。

1517年,王阳明第一次上战场,那年,他45岁。1475年,王阳明3岁,就已经开始了他饱读诗书的人生历程。四十余年的时间,他一直在读书,与惯常的迂腐儒生只关注科举及第不同,王阳明在读书上从小就展示出他发源本心、求真求实的特质。他关注弓马之术的学习,饱读《孙子兵法》《六韬》《三略》等兵书。

不是只有亲身的经历才叫经验,读书也是积累经验的重要途径。从古至今,读书的人都或多或少存有功利心理,比如古代书生为了中举死啃四书五经,现代管理者只读管理图书,我们不能说这样不对,但万物皆通,知识更是如此。如果王阳明不是在年轻时熟读兵书,根本不会有让人称奇的战功。

作为管理者,自身要关注经验的积累:实践上不能推脱,有实操才有经验和阅历;读书不能偷懒,间接经验的获得会让你事半功倍。在选人用人上,思路也大体如此。除非是专业技术非常强的岗位,任何员工,多条腿走路总不会是坏事。

王阳明虽不是武将,但被派去打仗时气定神闲,那份自信和平静源于他的道德感和判断力。有担当和责任,就会坚定地把自身所有的经验和身边的资源进行整合,想尽办法达成符合民意、顺应天理的结果。

于王阳明而言,因为有道德感和判断力,才不畏惧什么匪患暴乱,娴熟运用读过的兵书,使用了一系列的用间、用诈、布疑等兵家手段,最终得胜,建立盖世奇功。

于现代领导者而言,何为“选人用人德为先”,所谓德,从根本上看也不过是要关注其道德感,没有道德感,所谓经验不过是空壳,倒不如虽经世不多但满腔热血的毛头小子来得实在。

很多企业都更爱有经验的人,但马云曾明确表示过,他更喜欢自己培养年轻人。在马云看来,经验固然有它的重要性,但企业不应该费尽心思去其他企业“挖人”,而应该多花时间努力培养自己的年轻人。最好的人才一定是自己发现、培养和训练出来的。这里面其实隐藏的就是在自己培养人的过程中所融入的“德”的问题。

王阳明很善于运用攻心战,无论是平定南赣汀漳匪乱,还是平定宁王之乱,王阳明都用了攻心计。

他有一篇《告谕浰头巢贼》,贼匪读了之后竟感动得落泪。在告谕中,王阳明以循循善诱的口吻开导众匪,仁厚、至诚之意令人动容。他说:“你们或为官府所逼,或为大户所侵,一时错起念头,误入歧途。此等苦情,甚是可悯。”“你们辛苦为贼,所得也不多,你们当中也有衣食不足的人。为什么不用为贼的精力,来耕田经商,过舒坦的日子?何必像这样担惊受怕,最后还身灭家破?”在平定宁王之乱时,王阳明的攻心用上了离间计、耍诈等手段,把朱宸濠耍得团团转,最终取胜。

王阳明的战功,部分归功于他的学问坚实,更多的要归功于他自己内心不动、态度坚定,而且能运用良知去思考敌人的处境、内心的渴望,也就是管理学中所谓的“换位思考”。他虽然在用计,但却出于拯救万民的本心,是切切实实为匪患着想,才能从情理上动匪患之心,为剿匪取得胜利加码。

在现实工作中,你可能经历过很多事,是个相对“有经验”的人。但是,管理中所面对的是各种不确定性。一个优秀的管理者,要想让自己的“经验”真正有效,还是要在“致良知”上下功夫。不论对人还是对事,没有致良知,你就不可能凭借已有的经验分析出未发展的大概趋势,也不可能获得民心,做出符合时事的决策。如果你“为老”,兼而有之的是“不尊”,那经验将一无是处,有等于无。

从阳明心学的角度来说,经验是个可实可虚的东西。说它实,是因为在事上磨练是实实在在的,练过就是练过,没练过哪怕熟知任何理论都无用。说它虚,是因为如果你只有经验,没有良知,不能用道德感和判断力去支撑你的经验,有经验就不如无经验;说它虚,还因为我们不能唯经验论,只凭经验,会压抑创造性,甚至可能因为经验的禁锢而顾虑重重,没有一往直前的勇气和决心。

重视经验,但不迷信经验,经验的关键作用在于“存天理”。我们要让自己始终保持思考的状态,做事时思考,不做事时也不能停止思考。只有思考,你才知道天理在哪里,你的经验才有用。思考是“存天理”的必要手段,是一个让你内心通透的过程,内心通透了,就会用活经验,摒弃老旧方法,不顾及个人私欲,如此,才能让经验落在实处,开拓创新思维,不断提高业务本领、丰富做事情的方式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