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直觉的力量——用良知做决定(1 / 1)

良知感应神速,无有等待,本心之明即知,不欺本心之明即行也。

——清黄宗毅《文成王阳明先生守仁传》

做决策,在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都必不可少。作为一个团队的领导者,做决定的数量往往会多到让人不堪重负、焦头烂额。我们每天的时间是有限的,精力也是有限的,这就意味着,我们不可能对要做的每个决定都煞费苦心地加以权衡、然后决定。多数时候,我们需要的是——直觉。

与严谨的推理和数字相比,直觉看似有些荒诞。但放眼望去,但凡伟大的人,都相信直觉的力量。

史蒂夫·乔布斯曾说:“比起抽象思维和逻辑分析,直觉和觉悟更重要。”他也在自己的传记中提到直觉的力量,说直觉对于他在苹果各项决策上有非凡的意义。在他看来,直觉非常强大,甚至比智力更加强大。

到底什么是直觉,有人把它描述为“快速准确的洞察力”,有人把它描述成“内心的声音”。人都有洞察力,人也都有内心的声音,王阳明则认为,真正的直觉就是良知,也就是说,我们每个人都有直觉。但为什么有的人能凭借直觉成功,比如乔布斯、爱因斯坦,而多数人却碌碌无为,败其一生?

乔布斯2005年在斯坦福大学演讲中,说直觉是对自己工作有重大影响的因素。他说:“你必须信任某事,比如你的直觉、命运、生活、因果,等等。这种做法从来没有让我失望,而且让我的生活、工作大不相同。”

我们从乔布斯本人、从他改变世界思维方式的作品“苹果”能感受到一种特质,那就是“简约”:乔布斯特别钟爱黑色毛衣,不穿毛衣的时候便是一件简单的T恤衫和一条牛仔裤。生活在喧嚣的美国,他却从来不过夜生活,饮食起居“平淡寡味”;他的一系列作品,iPod、iPhone、iMac、iPad等,都以最直观和最简洁的外观、最简单的操控方式、最直指人心的功能设计而得到世界的赞叹。

我们不禁思考,到底是什么,造就了乔布斯这样一个引领和改变全世界人类思考方式和行为方式的伟大人物。是直觉的力量,是他自始至终追随良知所做的每一个决定、所迈出的每一步:伴随着电脑多媒体时代的到来,他感受到了人们对听音乐、网上冲浪等的需求,于是有了iMovie, iPhoto, iTunes;他从更便捷、更简单地服务于用户的角度出发,有了后续一系列广受大众青睐的产品问世。这些让人们使用起来更方便的产品,是他想要的,也是客户想要的。他用“直觉”去发现、抉择,用“让世界变得更美好”的初心成就世人,也成就了自己的伟业。

跟着直觉走,让乔布斯的生活、工作都更加简单、有效率。我们相信直觉的力量、跟随良知去行进和决策,是因为运用直觉去决定对领导者有如下好处:

1.可以快速决断,避免浪费时间。

我们都知道孙正义,个子很小,但智慧不少,马云戏称他为“大智若愚的小个子”。他是阿里巴巴的最大股东,也一手缔造了日本电信与媒体的传奇商业帝国——软银(softbank)集团。

孙正义是“直觉”的坚定实践者。软银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事:员工做了一份很复杂的报表,交给孙正义。孙正义才看了一眼,就马上说有数据错了。员工赶紧拿回去重新检查,花了很长时间才找到问题。

2.“直觉”往往比一步步分析更具创造性。

爱因斯坦说:“唯一真正有价值的是直觉。”我们从爱因斯坦、达尔文等伟大的科学家身上,都能看到很多直觉的痕迹。是直觉让他们的创造力非比寻常。凭直觉感受、发现,然后一步步验证,给人类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在直觉的驱动下,人的创造力会发挥到极致。事实上,有创造力的人都有很强的直觉。

马云在创办阿里巴巴时几乎是没有任何商业或技术背景的,但他却深谙用人之道、敢闯敢干。很多和马云共事过、深度接触过的人都说,他做决定,经常是凭直觉做。我们很难想象,天猫、淘宝这些神一样的存在,竟然是凭着“直觉”做起来的,但这就是事实,没有直觉,创造不出来“神”。

作为领导者,我们相信直觉的力量,追随自己的良知做决策,但绝不能一拍脑袋:好!这事就这么干!我们要搞清楚到底什么是“直觉”——也就是到底如何追随自己的良知快速做出决策。

从阳明心学来看,真正的直觉不是内心突然有个声音说,你去抢银行吧,警察不会抓到你,你会很顺利,然后暴富。这不是直觉。真正的直觉是要跟随我们的良知去判断、去做决定。人生来皆有良知:有道德感,决定应不应该做某件事;有判断力,决定能不能做成某件事;有意志力,让自己坚持做成这件事。真正的直觉就是要充分应用我们的道德感、判断力和意志力去决定我们做事的目标和过程。就比如抢银行这件事,你的良知明知它是错的,是不应该做的,但你去做了,自然是跟错了“直觉”,不会有好下场,是要服法坐牢的。

也就是说,相信直觉的力量,表面上是快速决策、不费一点力气,实际上则是你的良知在思考、在判断:

图4-2

1.这件事该不该做,这其实是在定义“责任”。

很多事我们做还是不做,不应该取决于“能不能”,而应该取决于“该不该”。“能不能”里面掺杂了很多利益因素的判断,而“该不该”只取决于你内心的“良知”。

比如,看到老人倒在马路上,你是否会过去扶呢?

相信自己的直觉、追随良知,答案是肯定的,你应该过去扶他起来,于是,你做了“过去扶”的决定。

但如果你不相信直觉、不追随良知,你就会这样去判断:有人去扶了,被讹上了,所以我不能去扶,一旦我也被讹了呢?于是,你不扶,别人看到你不扶,他也觉得这里肯定有什么猫腻,也不去扶,第三个人、第四个人也都不去扶,连锁下去,暂且不说这个老人的安全问题,整个社会都因为没有了直觉和良知的判断,而没有了人情味,没有了责任感。

作为领导者,每天要应对形形色色的任务,要处理、平衡各种各样的利益关系,这就难免会混淆“能不能”与“该不该”的问题。一个有权威、敢想敢做的领导者,下属之所以发自内心地认同他,是因为他承担了责任。掌权谁都会,但责任却不是人人都敢担的。

2016年4月,一名顺丰快递员骑着三轮车派件,结果与一辆小轿车发生轻微碰撞。小轿车的司机连抽了这位快递员好几个耳光,期间还谩骂不止。事情发生后,顺丰总裁王卫说,如果这件事我不追究到底,我就不配做顺丰的总裁!

“不配”一词,体现的就是领导者对责任的担当。事后我们去分析这事能不能做,回答是肯定的。但作为领导者,你最先去考虑的,应该是自己的责任所在:应该做,就去做,也一定能做。这就是良知的力量。

2.这件事能不能做,这其实是在定义“能力”(知识、信息)。

一个决定,判断“该不该”是第一步,第二步是判断“能不能”的问题。在阳明心学的理论中,如果这件事应该做,那么我们就能去做。所以这里所说的“能不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判断利害得失后得出的结论“能不能”,比如上面老人摔倒了的例子,出于怕自己被讹这样的得失判断,是不能扶的。

但从阳明心学的角度去思考,既然应该去扶,那就“能”去扶:分析挖掘自己既有的知识和信息,怎么才“能”扶又不至于让自己被讹呢?办法就是听从内心——如果你坚定了“应该”去扶的责任,那你一定能想到办法,比如尝试最笨的方法,找个热心人帮你录像。

3.这件事能否坚持做,这其实是在定义“结果”(持之以恒)。

任何一个管理者,做了决策之后,都不希望是空放一枪,有决策,就一定要有结果,这样才能让人信服你的权威和高瞻远瞩。

新冠肺炎期间,我们的生活、学习、工作方式被彻底颠覆。我们开始大范围地使用办公、教学交流平台,这里面有一个叫“钉钉”。

据说很多企业员工对它的“钉一下”恨得咬牙切齿,此处我们暂且不谈这个。我们要说的是,钉钉项目自2014年1月启动,开始时其实并不被看好,很多人认为这是天方夜谭。2015年1月钉钉正式上线,此后频繁迭代,但与投入相比,它的用户量虽然在增长,却算不上可观。

然而,相信直觉的判断,并坚持做下去,这就是阿里人的胜利砝码。2020年2月3日,很多公司开始远程办公,也就是在这一天,超过1000万家企业、将近2亿人通过钉钉开启在家办公、在线办公模式。与此同时,全国各地的学校开始线上授课,20多个省份、超过2万所中小学、约1200万学生使用钉钉在家上课。

在数据和事实面前,我们必须相信,有坚持下去的毅力,就一定有期盼的结果,问题只是哪一天结果会出现而已。

一定要注意的是,阳明心学里强调的直觉,绝不是眼前一亮、脑袋一热的概念,它包括了你的情感、责任、判断和坚持,从这个意义上说,它近似于心理学上“广义的直觉”。领导者要追随良知做决策,听从内心的声音,但显然,这个需要很长时间的修炼。管理者的决策,不管大小,坚决模糊不得,所以,我们也要善于运用现代管理的手段和方法去验证决策的正确性,带领团队成员走踏实每一步。

我们常说物是人非,时代和环境一直在变,但无论外界环境如何变化,人的内心并没有什么两样。超越外界环境,不被各种利益关系所左右,从内心找寻最强大的力量,才是阳明心学对于今天的我们、今天的领导者最大的价值——相信直觉的力量,听从内心、追随良知做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