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以良知做决策,为他人赋能取利 01 以终为始——让目标引导你的决策(1 / 1)

善即良知。

——《答季明德》

著名管理与决策大师赫伯·西蒙说:决策是管理的心脏。简单几个字,道出了领导者决策的重要性。作为一名领导,你每天面临的各项工作实际上都是在不断地做出决策——对人如何决策,对财、物如何决策。从这个意义上说,领导者也可以被称为决策者。可以说,决策贯穿了领导活动的全过程。

王阳明在注解《大学》的“物有本末,事有终始”时强调说,事有“终始”,为什么不说事有“始终”呢?因为只有用“终”引导你,才能有好的开始,这就是典型的用终点(目标)指导你的决策。

决策的好坏或者说成败取决于决策者的经验、知识、对信息的掌握程度和在决策时所采用的思维方法的综合作用。不难理解的是,一个既定的决策者,经验、知识在一定时间内都是固定参数,无法改变。如此一来,要想做出高水平的决策,就要在信息和方法上下功夫。

在一定程度上,信息是受方法制约的,你的思维方式决定了你获得信息和处理信息的最终结果。

你如果要选一个人事总监,张三的老婆跟了他家隔壁的老王,李四下班后要回家去包饺子,这样的信息显然对你的决策无用,除非你想约他们中的谁喝酒谈工作。简单来说,这些信息跟你的目标不一致。你来分析这样的信息,只是占据有限的大脑内存和时间精力。

有一个很著名的“驴”的哲学故事——布里丹的驴子。有一头特别喜欢思考,没事总想做点决策的驴子,它的主人很宠它,喜欢决策,那就让你决策。于是在它面前放了两堆看起来一模一样的干草给它吃。可驴子被难住了,因为这两堆干草没有任何差别,它没法选择吃哪堆、不吃哪堆,还是先吃哪一堆、后吃哪一堆。结果,驴子饿死了,虽死犹荣,在哲学史上成了“名垂千古”的驴。

用这个例子来类比领导者的决策,有点太过庸俗,但大俗即大雅,更容易说明问题。作为驴,该吃饭了,饭(干草)来了,却死于犹豫不定到底吃哪个。它死得很惨烈,原因很简单:没有想好自己的目标。作为一头到时间该吃饭的驴,它应该很清楚,自己的目标就是填饱肚子,然后该干吗干吗去。面对两堆同样的干草,看似都一样,无法选择时,就随便吃一堆有什么不可以?反正你眼前的两堆草都没毒,也不是必须吃光所有干草,你的主人并没有给你这些规定。所以,驴最佳也最容易做出的决策就是:以吃饱为目标,随便吃,大口小口,从哪一堆开始吃,都随你,吃就是了。这个决策,多简单!

以终为始,这个“终”说的就是目标。想好目标,然后按照既定目标去做好每一步决策,对任何领导者来说,这都是最正确的决策方式。

“人要进步,就要一个小目标,比方说先挣一个亿。”——对有的人来说,王健林的话是在开玩笑,对有的人来说,他的话是真实的,无论真假,都让我们明白,牛人的伟业都是从设定目标开始的。

马云也有一句让人印象深刻的话:“你没法统一人的思想,但可以统一人的目标。”在阿里,公司经理会设定一个目标,但到了马云那里,他会把这个目标翻三倍。每个人都会反击他,这不可能实现!但马云说,这完全可能!然后他就带领着他的经理们去寻找实现目标的方法。

好的、高水平的决策或决策集,一定以一个或几个清晰可表达的目标为前提。我们在既定目标下做决策,才能明确自己更需要哪些信息,屏蔽无用的,留下有用的,也能减少你在决策过程中所耗费的时间和精力。很多时候,领导者的决策失败,往往不是决策本身的问题,而是在决策前没有花足够的时间去清楚、完整地定义自己的目标。靶子都没立起来,就要开枪,就要数自己中几环,这样的话枪打出去也是浪费子弹。

从经验来看,领导者一般在决策时不是完全没有目标的,他们的问题在于目标的设定或者考量不够科学、合理,最终导致了决策的失误或者非最佳。

先来对号入座,看你在设定目标时是否存在下面的问题:

1. 只用了很短的时间,就确定了目标。这样的领导者大多自以为是,认为自己很清楚自己想要什么、需要什么。没经过更缜密的思考就确定目标,然后行事。等到事情的发展不尽如人意时,他们才意识到自己在开始时根本没有明确自己的目标,但为时已晚。

2. 目标比较笼统、不够具体,范围过大,如把目标设定为要开发新客户,至于开发多少新客户,在多长时间内开发新客户都没有涉及,这样的目标势必过于笼统。再比如你的目标是赚钱,任何企业都是以盈利为目的的,你定了这样的目标,接下来怎么做你知道吗?还是不知道。

3. 制定目标时考虑不全面,比如在开发新产品时只考虑了成本、可用性,而忽视了产品的易于操作性和创新性,如今商品极大富足,这样的考虑显然有失全面,产品即使开发出来了,也不能达成良好的市场占有率。

4. 目标脱离实际,一口想吃成个胖子,不考虑所处的现实条件所设定的目标,对日后决策的方向指引显然近乎无用。

一个合理的目标很少会突然乍现,更不会等你折腾半天然后一回头它就在灯火阑珊处。领导者要深入内心、自我反省,追随良知把它挖出来:

搞清楚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作为领导者,你要面对员工、社会对你的期望,无数日常事件等待你去处理,所以常有领导者很迷茫:“我时刻被需要,但我到底需要什么,我到底为什么而忙?”

这就需要自我反省,向自己内心深处去挖,虽然很多人会对这一过程局促不安。但是,你越是能够透过无数杂乱找到本质、明确初心、找到目标,就越有可能在日后的决策和工作中少费精力、游刃有余。

你可以尝试着按照下面的步骤明确目标:

第一,俯瞰你的组织和团队,梳理你在决策行为过程中所要关注的所有事项。在这一步时,你不用担心自己事无巨细、杂乱无章,也不用去管哪些更重要或者比较重要,你只需要运用良知去审视、去找,就可以了。

在这个环节,你要时刻注意的是两个字:全面。甚至可以为了全面而歇斯底里,不要担心自己只是用了不同的方式在描述同一件事情。因为不同的角度可能有助于你发现重要的细微差别。

第二,跟随你的良知,以第一步你所梳理出来的要关注的所有事项为基础,去梳理自己的愿望(目标)。你可以列一个目标清单,并想清楚列上去的每一个目标能给你带来什么快乐,比如实现营业额翻倍,你的快乐就是企业就能进入500强,你的员工就可以有更高的工资,这也能使你感到快乐并且达成使命。

第三,尝试着解释你所列的每一个“目标”的合理性。不合理,就不可能达成,如果你的任何决策都不能以它为终,那它的存在就没有意义。通常来讲,任何一个领导者,在这一环节都不能完全闭门造车,有些自己拿不准的目标,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研讨会、线上调研等形式都可以采用。

第四,将目标进一步显性化,挖出根本目标(终极目标)。前面已经列出了若干目标,也对目标进行了合理性的验证,接下来,就是揪出到底哪个或者哪些是真正的目标,而其他的所谓的“目标”其实都是为这些根本目标服务的,即它们只是达到目标的手段。

这一阶段的意义在于,化繁为简,至简至纯。辨别出简洁可描述的目标,才能进一步发挥你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达成这一目标提供更多的选择。这就好比新车里配真皮座椅,这显然只是手段,真正的目标,是要提升车的舒适度、美观度。那么,要提升车的舒适美观,就只有配真皮座椅一个路径(手段)吗?当然不是,你还可以把手动挡换成自动挡,还可以搞个全景天窗,等等。

图4-1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目标和手段的最大不同:再简单的目标也可以通过多个手段来实现;再高明的手段也相对单一,要受目标的引领;深挖出根本目标,才能让你以后决策的备选集增大,开拓你的思路和创造力。

为了找到根本目标,你可以不断思考之前所列出的每个目标对于你和组织的意义,其实也就是不停地追问这个目标到底意味着什么,到底为什么要有这个目标。

以上我们所说的目标,指的是一个组织或者团队具有的统领性、最顶层的目标。以终为始,说的也就是终极目标确定了,各层级的管理,都要以这个或者几个目标为最终的努力方向,再去具体细化、分解目标。这样,才能使决策始终为我们的终极目标服务,不至于脱轨。这里要注意的是,不论我们把目标分解为几级,都应该遵循目标管理的最基本的法则,比如目标要遵循**ART原则[1],比如正视目标的周期性并及时修正和调整。

闻名天下的阿里销售铁军,其成功的秘诀是“三板斧”:定目标、盯过程、拿结果:

定目标——年初、季度初、月初、周初定下销售目标,并将目标分解到天;

盯过程——销售过程管控;

拿结果——有目标,有过程管控流程,成果是水到渠成的事!

“定目标”是三板斧中的第一斧,没有它,后面都是白忙活。

一旦经过深思熟虑,确定了目标,在一段时间内,除非环境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而这种变化又使我们不得不变更目标,否则,我们就不能轻易变更目标。轻易变更目标,对你自己来说,无异于还没有尽全力尝试就推翻自己,很容易丧失权威;对下面的员工来说,更会手足无措,不知去向。作为领导者,这是大忌。记住,当你不知道如何决策时,不忘初心,向着你最初的目标前进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