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岩有石[1]
问何年、此山来此?西风落日无语。看君似是羲皇上,直作太初名汝[2]。溪上路,算只有、红尘不到今犹古。一杯谁举?笑我醉呼君,崔嵬未起,山鸟覆杯去[3]。
须记取:昨夜龙湫风雨。门前石浪掀舞[4]。四更山鬼吹灯啸,惊倒世间儿女。依约处,还问我,清游杖屦公良苦[5]。神交心许。待万里携君,鞭笞鸾凤,诵我远游赋[6]。
[注释]
[1]此闲居带湖之作。本词原题为:《雨岩有石,状怪甚,取〈离骚·九歌〉,名曰山鬼,因赋〈摸鱼儿〉,改今名》。《山鬼谣》:即《摸鱼儿》。《离骚·九歌》:屈原所作,凡十一篇。其第九篇名《山鬼》,歌咏一位寂寞的山中女神。
[2]此言怪石来历久远,淳朴天然。羲皇上:伏羲氏以前的人。
[3]崔嵬:高大耸立貌,代指怪石。覆杯:打翻了酒杯。
[4]龙湫:龙潭。石浪:指有波浪形纹路的巨大怪石。
[5]依约处:依稀恍惚间。杖屦:出游登山用的手杖和麻鞋。
[6]神交心许:精神交流,心意互许。鞭笞鸾凤:即乘鸾驾凤,遨游天空。《远游》:《楚辞》有《远游》篇,此代指作者的词作。
[点评]
雨岩有一块大怪石,词人借取《楚辞·九歌》中《山鬼》一篇的辞意,称它为“山鬼”,并为它作了这首《山鬼谣》,也就是《摸鱼儿》。为一块石头取名并赋词,这本身就够奇怪的。而更奇怪的是他采取了《山鬼》中人神之恋的抒情方法,与这块绰有神气的石头“神交心许”。这就赋予了全词十分明显的浪漫主义气息。
词的上片,主要赋写雨岩的身世品行。起韵不按赋物词的路数写,不用平叙法描绘怪石的形貌,而是破空一问,问山(雨岩)何时飞来,使词意陡健空灵。这是一个浪漫而怪诞的问询,意在创造一种他独自面对天地万物的苍茫境界。“看君”为自答一答,意在渲染怪石所在环境的荒古,以便为怪石的灵迹张本。“溪上路”以下一韵,不仅写出了自己独自前来观赏雨岩的经历,写出了雨岩处于偏远之地的位置,而且也写出了它之所以能够保持混沌朴拙风貌的原因。一语多义,是一句成功的补笔。以下直至上片结束,写得天真烂漫,生气淋漓,表现得很风趣。他先是掉转笔头,突兀一问:这一杯酒谁把它举起来?这里虽然用“谁”这样的不定称呼,但其实是着眼于怪石的,他希望高大耸立的怪石举杯与他共饮。他觉得可笑的是,大块的怪石没有起身,而山鸟倒飞来把他放在怪石上的杯子踏翻了。这里即事叙情,写得风趣幽默,足见他对这怪石“一厢情愿”式的钟情。
下片主要赋写怪石的超凡潜力,并将“一厢情愿”式的钟情化为彼此友情。过片中,词人特意营造了一个龙湫夜来风雨的环境,在这一环境中突出怪石的超自然的潜力。他先以一句“须记取”唤起读者的注意,接写庵堂外那个本来被人们称为“石浪”——也就是他在上片写到的“崔嵬”和被他称名为“山鬼”的巨石,虽然长有三十多丈,却在昨夜乘风雨之势而翻飞起舞。这景象简直匪夷所思。他还进一步写它在昨夜四更天曾变成吹灯的山鬼,发出奇怪的呼啸,把世间一般儿女都吓得胆战心惊。这块长在太古深山里的怪石,在词人的魔笔下,成了足以令世人震惊恐惧的超自然物。这里的浪漫气息虽然浓郁,却已令俗世之人不舒服,因为它其实是词人愤郁已久的自我精神一次张扬。也唯有词人,才能和这样的怪石订交。“依约处”下,词人就将自己与世间儿女对照着写:怪石面对词人这一不合俗者,不再现出张牙舞爪的可怖相,而是温情备至,关爱有加。词人先写它依稀在向自己问安:您拄杖清游真辛苦。这里的“依约”下得好,它妙在似有似无,如恍如惚。这里的“良苦”下得也好,它虽然文字浅白,但是意味却厚。它可指怪石了解了词人身体上的疲劳而致以关爱,也可指怪石理解了他借风雨自我排遣的良苦用心和心理上的疲倦、压抑。所以,怪石的这一依稀问劳,就使作者与它彼此之间精神相通,心意互许。结韵由此而升华,作者兴奋地设想道,自己将要与这块来自太初的怪石,一起乘鸾驾凤,朗吟《远游赋》,携手遨游于万里昊天之外。这一极浪漫、夸张的想象,透露出词人难以平息内心幽愤、急于突破现实困扰的隐情。它写得潇洒畅放,而以之寄寓着深沉痛苦。
词表面上在写山写石,但这块处于深山之间既能呼风唤雨、作鬼吹灯,又能冥顽不动、默然无语的怪石,本来就是被迫赋闲、内心积郁的词人的精神象征。他们的携手作世外万里之游,也正表明了词人想摆脱生存局限而向往无限自由的豪酣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