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茂嘉十二弟[1]

[注释]

[1]此闲居瓢泉之作。茂嘉:稼轩族弟。

[3]“马上”两句:言昭君出塞,别离汉宫。关塞黑:边塞一片昏暗。长门:汉武帝曾废陈皇后于长门宫,后长门泛指失意后妃所居地。此处借言失意的昭君辞汉。按:有人以为这里用长门本事,亦通。

[4]“看燕燕”两句:言庄姜送归妾。《诗经·邶风·燕燕》:“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毛传》言此诗是“卫庄姜送归妾”。

[5]“将军”三句:言李陵别苏武。李陵为汉武帝时抗击匈奴的名将,后兵败被迫投降匈奴,汉武帝下令杀其全家。苏武与李陵为同时代人,奉命出使匈奴,被羁不降,北海牧羊十九年而持节不屈,终得返汉。苏武归汉,李陵饯别河梁。河梁:桥。故人:指苏武。长绝:永别。

[6]“易水”三句:言荆轲离燕赴秦刺秦王。《史记·刺客列传》:战国末年,燕太子丹命荆轲出使秦国,相机刺秦王。临行之际,太子丹及众宾客白衣素服送荆轲等于易水上。荆轲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未彻:尚未唱完,意谓声犹在耳。

[点评]

这首送别族弟远调桂林的词作,打破上下片分段的惯例,又不正面抒情,而是一口气叠用四个含义丰富的典故,借以抒发悲痛难名的感情,至篇末才举出本意,这在词中实属别调。此词笔力排宕,词气沉痛而激**,显示出作者那无比强烈的家国之情。

换头意脉不断,接写两位壮士的永别之恨:一是身经百战、不得已投降匈奴的李陵,送别不屈的苏武由匈奴归还汉朝。作者将李陵的恨别写得十分悲凉,壮志未酬之恨,好友离别之痛,李陵一身承担。接着,他写到了荆轲易水辞别主人、西去刺秦的悲壮之别。这些离别的典故之中所包含的壮志难酬的悲愤和一去不复返的悲情,却与作者的这场眼前恨别很近似。因为从上片至此,都是借典故曲折传情,所以,所传是否有上述理解之外的深意,可以见仁见智。有人就以为,两个女子的人间别恨,也寄托着北宋国破家亡、外侮不御的悲痛。而两个壮士的慷慨长别,则寄托着南宋以来抗金事业的不谐之恨。以下用“壮士悲歌”一笔双绾,把自己这个失志的壮士与前代那些失败的壮士叠映到一起。以下用“如许恨”合拢上文,承上启下,显示出作者行文针脚的紧密。而下句的“不啼清泪长啼血”,极言人间别恨的远过春归之恨,有翻进之妙。一个“料”字,下得严谨、合理。最后一韵,始正面归结到眼前离别上来。但只点出了他在十二弟去后的孤独无伴,唯有与明月共沉醉。这样的结法,初看来有头重脚轻之嫌。但只要明白,在前文中的敷写离别之情的典故中,他已经把自己的才士难用、壮志未酬之恨和失却好友之情,乃至对族弟的罪轻贬重的牢骚,悉数打入,此处就可以专写别后感念了。这在意境上是一笔宕开,使它把眼前感情和别后感情一笔兜入,增加了别情的深沉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