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坐蔗庵[1]
玄入《参同契》,禅依不二门[2]。细看斜日隙中尘,始觉人间、何处不纷纷[3]。
病笑春先到,闲知懒是真[4]。百般啼鸟苦撩人,除却提壶、此外不堪闻[5]。
[注释]
[1]约作于淳熙十二年(1185)。蔗庵:郑汝谐信州府第名。
[2]言静参佛道两家哲理。玄:道家学说。《参同契》:传为汉人魏伯阳作,是丹经之祖。禅:佛家禅宗学说。不二门:即不二法门。佛家指直接入道、不可言传的门径。
[3]此处参见《水调歌头·君莫赋幽愤》注⑤。
[4]杜甫《漫成》:“近识峨眉老,知余懒是真。”
[5]提壶:鸟名。因鸣声如“提壶”而得名。
[点评]
有一天,词人独自坐在朋友家中,望着纷纷扬扬的灰尘,被一线日光照得分明无比,不禁想起自己所读过的佛典中,那个“灰尘与阳光”的妙喻,于是沉落如水的心灵起了微微的涟漪,写下了这首上阕谈理、下阕抒情的小令。
上片起韵突兀,意思也突然劈面掷来。他以自己入道参禅的思想活动,打开了言理抒情的大门。接韵以形象的比喻,显示他所领悟到的深刻哲理。值得注意的是,“阳光与灰尘”的比喻作者虽然不是第一次用到,但只有到了这里,它的意义才接近于佛典所示的原来意义。佛典中借此比喻说明:世间无处不飞埃,只是在一线日光中能看见尘埃飞舞,而日光不到处看不见而已。虽看不见,却可以推想见之。作者此处的“始觉”一词,就表明了他这一时期参禅悟道的新领会。这一句,是对世间生活的总体否定。下阕抒情,接近杜甫漂泊西南没有政治出路时的心灵所感。“病笑”两句,体验真切。他因病而对气候敏感,比别人先知道春天的到来;他因闲着,于是领悟到疏懒是一种接近本性的生活状态。这两句,看似潇洒高逸,其实暗蓄沉痛,写尽了词人不被起用而身心不适、又勉强借佛道二家思想排遣这不适的心理状态。以下写百鸟啭鸣、春光大好、令人不能无动于衷的境况,和在众鸟声中他独愿听“提壶”鸟鸣叫的心情。这里,写得也似潇洒出尘,特别是借提壶鸟的鸣叫逗出自己提壶找醉的心理,还颇为巧妙灵动。但一个“苦”字、一语“不堪”,则泄露了他内心忘世不易的痛苦。
这表明,虽然在道理上他“入”了道,“依”了禅,但对他来讲,要在感情上与佛说道言浑化无间,道路还漫长着哩!这首词,本意是要以下阕的心情来印证上阕的玄理,结果一些浓情挥发的字眼表明,他对玄理的领会,暂时只成为他思想之旅上的一次“偏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