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景楼[1]
江左占形胜[2],最数古徐州[3]。连山如画佳处,缥缈著危楼。鼓角临风悲壮,烽火连空明灭[4],往事忆孙刘[5]。千里曜戈甲[6],万灶宿貔貅[7]。
露霑草,风落木,岁方秋。使君宏放[8],谈笑洗尽古今愁。不见襄阳登览[9],磨灭游人无数,遗恨黯难收。叔子独千载,名与汉江流[10]。
[注释]
[1]多景楼:在镇江北固山甘露寺内。宋时修成。
[2]江左:江东。
[3]古徐州:指镇江。徐州,古代九州之一。东晋南渡曾以徐州寄治镇江,称为南徐州。
[4]明灭:忽明忽暗。
[5]孙刘:三国时的孙权和刘备,他们曾合兵破曹操。
[6]曜(yào耀):照耀。
[7]灶:军中的炊灶,此指营垒。貔貅(pí xiū皮休):古籍中的猛兽名,此喻战士。
[8]使君:古时称州郡长官为使君,方滋时知镇江府事,故称。宏放:豪放。
[9]“襄阳登览”三句:晋羊祜常登襄阳(今襄樊市)岘山,感慨无数登山贤士皆湮没无闻,使人感伤,说自己死后“魂魄应登此山”。羊祜,字叔子,晋武帝时都督荆州诸军事镇襄阳,甚得民心。
[10]汉江:汉水。
[点评]
孝宗隆兴二年(1164),陆游因触怒孝宗出为京口(镇江)通判。二月到任时,抗战主将张浚正准备对金继续用兵,往来镇江。陆游以通家子的资格拜谒张浚并积极支持张浚北伐,因而为张浚所赏识。不久,张浚被罢。是年八月,方滋知镇江府事;秋天,方滋招邀陆游同游北固山登多景楼,陆游赋《水调歌头》词记之。词气势恢宏,笔力雄放,慷慨沉郁。据说张孝祥还亲自书写一遍,刻在崖石之上,供后人瞻仰。
词的上片写景,突出京口形势的险要。江左形胜,最数京口,而京口绝胜之处,要算高耸云天的多景楼。滚滚长江巍峨群山尽收眼底,眼前的“鼓角”和“烽火”,引发词人对三国英雄人物和历史风云的追忆。过片处以耀眼的戈甲武器和强大的军队阵容,渲染当年孙刘大军合破曹操时的声势。甲光向日,豪情万丈,诗人仿佛又看到了张浚都督江淮军马时招募壮士、操兵练马的情形。过片处历史画面和现实人事交错迭出,发人深省。
下片转写登临的感慨。时值秋天,霜露霑草,落木萧萧,已是一派肃杀的秋景。虽有太守方滋的豪情纵谈令人快慰,但不见“襄阳登临”总让人黯然伤怀。在此,词人把张浚看做是当年镇守襄阳的西晋大将羊祜,可能陆游也曾陪同张浚登高临远。而此时张浚已含恨而死,再也不能亲临前线指挥兵马北上抗金,这使词人惆怅不已。词结尾处,既是对张浚一生功业的歌颂,说他的英名将像滚滚不息的汉水一样万古长流;同时也是对同游的太守方滋的期望,希望豪放的方滋也能像西晋大将羊祜一样,做出惊人的事业来,不辜负这江山胜景、历史旧地。
这首记游词,写景气势恢宏,笔力横放;怀古感情悲壮,激越沉郁。词以孙刘、羊祜等历史人物的业绩为依托呼唤时代英雄,暗示在宋金对峙的形势下,只有张浚的功业,才可与古人匹敌。诗人盛赞羊祜,实际上正是对投降势力的无情鞭挞,其中也有自己怀抱利器被投闲置散的“遗恨”。这首登临怀古之作,词境壮阔,由景及史,由史及人,江山和历史融为一体。在对史的回顾和对人的歌咏之中,鲜明地表现了自己的感情倾向。
陆游的《水调歌头·多景楼》与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都是在镇江北固山登临时写下的怀古抚今的优秀篇章。但这两首词都没有给两位词人带来光明和希望,反而连遭厄运,受到南宋投降势力的忌恨和排挤。辛弃疾在写词后半年就在京口被就地降职,又三月被免官,旋即奉祠归铅山闲居终老。陆游也于第二年七月被贬遣到更远的隆兴府(今江西南昌)任通判,又被投降派以“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宋史·本传》)的罪名被弹劾撤职回乡。一代爱国志士寸心如丹,却落得如此下场,不能不让人感叹。而他们的词,却是不朽的丰碑,也如万古长流的汉江之水,将生生不息,光照汗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