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梅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1]。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2],只有香如故。

[注释]

[1]著:值,遇。

[2]碾(niǎn辇):被轮轧碎。

[点评]

宋代文人的爱梅之心和赏梅之情趣尤胜于前人。他们非常注意把梅的“韵”和“格”融合在一起,使梅花外在的姿质之美与内在品格之高有机地融为一体,从而达到形神俱佳的境界。范成大在《梅谱·后序》中竭力标举梅“以韵胜,以格高”,咏梅者亦穷形极思,言前人未言,在众多咏梅之作中卓然独树,创造了梅花史上最负盛名的篇章。前者当以林逋《山园小梅》“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为标志,极具梅花风韵姿质意象之美;后者当推陆游的这首《卜算子·咏梅》,对梅花的内在品质精神摹写无遗。词人赋予梅以神和意,使这种物类富有了生命的意识和人格的魅力。

写貌重神,是陆游这首词作成功的关键。上片只对梅所处的环境作充分的渲染:这是一株驿站之外、断桥之畔、荒僻无主的野梅,环境的幽僻使她注定无人欣赏,无人理会并将寂寞终身。当词人在薄暮时分与她偶然相遇时,这“无主”的梅花正独自含愁,备受狂风骤雨的侵袭和摧残!梅花的所居非地和所遇非时,引起了作者极大的同情和关注。下片词人以解者自居,用近肖梅花的口吻,对置身逆境后的“心理”和表现,进行了一番鞭辟入里的描述与体察,托物以言志,从而歌咏了梅花崇高的品格与操持。梅花冲寒而放,是春天的使者,却无意争春。“苦争春”的是继来的“群芳”,她们以小人之心度梅花坦白之襟怀,而梅花却依然坦**,“一任”群芳嫉妒,表现出与生俱来的自然秉性和高风亮节。草木花卉本是无情之物,而词人喻以人事,赋梅以孤标独树的人格,斥“群芳”之“妒”和“争”的本性。而且,群芳之妒本身不亦证明梅花姿质修美吗?词最后两句,承过片处的风雨侵凌,继写梅花在逆境中坚贞不屈的姿态和品格。遭尽**、零落委地、粉身碎骨,但芳香依然如故,这种品格简直就是《离骚》九死未悔的精神移植,是屈原“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悔”之人格的再现。至此,梅花的精神境界全出。

词中梅花身上体现的生命意识和人格魅力,是这首咏梅词广为流布、备受赞赏的原因所在。宋人论诗讲究离形得势,写物偏重精神风貌,这首咏梅词深得其中奥妙。词人结合身世感慨托物起兴,重点摹写梅的气质与品格,与词人之心丝丝入扣,正好体现了咏物入神的典型笔法和士大夫文人普遍崇尚的人格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