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1],铁马秋风大散关[2]。

塞上长城空自许[3],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4]。

[注释]

[1]楼船:战船。瓜洲渡:在今江苏邗江瓜洲镇,位于长江北岸,与镇江隔江相对。

[2]大散关:在陕西宝鸡西南。宋金西北以此为界,是边防重地。

[3]塞上长城:南朝刘宋卫国名将檀道济曾自称“万里长城”,陆游在此自比。

[4]伯仲:兄弟,此有比肩并称的意思。

[点评]

这首被清人推为陆游七律压卷之作的名篇,写于淳熙十三年(1186)诗人在野时。陆游自江西抚州任上被黜落免官后,一直在故乡山阴闲居,至此已进入第六个年头。由于长期的投闲置散,致使诗人内心非常压抑苦闷。北伐夙愿未了,志士收身农桑,忧愤郁积心头,日深难平。许多感触都猬集交织在一起,融成一股蓄势欲喷的地火,在诗人心头激**。这股潜流蓄势既久感慨又深,终于在一个料峭的早春,不失时机地从诗人笔底喷薄而出。短短五十六个字,道尽陆游一生之忧愤感慨。

诗的前三联出笔如椽,概言一生作为遭际。首联畅抒少年豪气:早岁如初生之犊,北望中原豪气冲天,志欲灭胡,哪里知道行路艰难、世事艰险!孟子说“志者气之帅,气者志之充”,气是志在行动事业上的表现。在爱国之志的驱动下,诗人中年积极投身北伐,其壮举令人刮目相看。“楼船”句渲染诗人任镇江通判时,瓜洲一带遭遇的北伐气氛,“铁马”句则回忆南郑惊心动魄的军旅生活。这两句紧承“如山”,写中年事业,取象壮浪,气势雄健,境界开阔,充满**,可看作他终生心期的事业写照。颈联转写眼前感慨:诗人曾以捍卫国家、扬威边地的名将檀道济自期,现在看来这种理想已经落空;而镜中自看,两鬓斑白,一事无成。这一联突出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空”、“已”两字下得沉痛、悲怆,是“愤”之所由,“愤”之所结,“愤”之所在。由此切入,再深入体会陆游用典,我们还可以联系到典故外隐含的事实:刘宋名将檀道济功大德高,最后被宋文帝所杀。临刑前,檀道济愤怒地痛斥“乃坏汝万里长城”!自坏长城,历来是爱国志士最痛心、最不愿意看到的事实。而南宋在对金问题的处理上,自坏长城的做法岂止一二?且不说岳飞横遭杀戮、宗泽被排斥致死、王炎东召后遭诬被贬,就是陆游自己也因“力说张浚用兵”而屡遭投降派无情打击,并被冠以各种各样的罪名弹劾、排挤出朝,黜落归乡。《灌园》一诗简直可以作为这联诗的注解:英雄失志投闲的寂寞与愤世之情尽在其中。如果是一般人书愤,可能会就此打住,徒“愤”而已。陆游书愤的可贵在于“愤”而不哀,愤中反而能骤然发力,充分显示出笔底功夫。“出师”一联,既是设问又是自许,通过对诸葛亮力行北伐、鞠躬尽瘁精神的礼赞,讽刺鞭挞南宋的投降政策。至此,诗人个人雄略未得施展的积愤,对当时无人主持北伐、国威不振的忧愤,两种感情在末句会合,使诗人所书之“愤”具有更深刻的时代精神和广泛的社会意义。结句大气包举,饶有兴会,“绝无鼓衰力竭之态”(《瓯北诗话》),不愧是大家手笔。

这首七言律诗悲歌慷慨,气韵沉雄,包容性大,概括性强,是陆游所有以《书愤》为题的七律中最富有个性的一首。诗作的认识价值已不须赘言,诗的艺术价值也令人瞩目。观其整体,固然高妙,即使于一联一句求之,也不乏惊人之处。如“中原北望气如山”写生形象,“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一联的用典对仗,意象镕铸以及这联景语在整首抒情诗中精心构筑,都是令人拍案称绝的。故清人纪昀(晓岚)指出:“此种诗是放翁不可磨处。集中有此,如屋有柱,如人有骨。”(《瀛奎律髓刊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