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漏花深,绣工日永,蕙风布暖[1]。变韶景、都门十二,元宵三五,银蟾光满[2]。连云复道凌飞观[3]。耸皇居丽,嘉气瑞烟葱蒨[4]。翠华宵幸[5],是处层城阆苑。
龙凤烛、交光星汉。对咫尺鳌山开羽扇[6]。会乐府两籍神仙,梨园四部弦管[7]。向晓色、都人未散[8]。盈万井、山呼鳌抃[9]。愿岁岁,天仗里、长瞻凤辇[10]。
[注释]
[1]禁漏:即宫中之漏。漏为古代一种计时器。蕙风:即和风。
[2]韶景:春日美景。三五:农历十五,此指正月十五元宵节。银蟾:比喻月亮。相传月中有蟾蜍,故云。
[3]复道:高楼间架空的通道。飞观:飞阁,高阁。
[4]葱蒨:本指草木茂盛,此指气象旺盛。
[5]翠华:天子之旗,这里指代皇帝。幸:帝王所至谓之幸。
[6]鳌山:宋时元宵夜放花灯,叠成山状的巨形彩灯,名鳌山。
[7]乐府:指教坊。两籍:宋代的东西两教坊。参见点评中所考。神仙:指教坊中的乐工歌伎。梨园:唐玄宗创设教坊,其中的乐工号皇帝梨园弟子,故后以梨园指教坊等掌俗乐的机构。四部:宋代教坊分大曲、法曲、龟兹、鼓笛四部。
[8]向:接近。此句谓天已渐晓。
[9]万井:形容京城地域之广、人口之多。山呼鳌抃:山呼是古代臣对君祝颂的礼节。鳌抃为鳌戴山抃的缩写,上古传说东海仙山皆由巨鳌承载。抃,本指两手相击。此处指欢欣拥戴。
[10]天仗:皇帝的仪仗。瞻:观看。凤辇:皇帝的车驾。
[点评]
这是一首描写京城元宵盛景的作品,不过和下一首以大开大阖的如椽巨笔,极力铺叙汴京的富庶和都人争闹元宵的繁华场面有所不同的是,此词侧重写宫廷盛况和皇帝出巡与民同乐的场景。起句“禁漏花深”,即点到宫禁,先写花发,喻示着春天来临。“绣工”,形容春色如锦上刺绣,花团锦簇。“日永”,谓白日渐长,正是春来节候。“蕙风”句,写春风骀**,和气送暖。这三句无非是写春到人间,却以宫禁为特殊的背景,从百花、春色、春风分三层来写,可见柳词铺叙之细腻。“都门”三句,拍合到元宵佳节。旧长安城一面三门,四面共十二门,故云“都门十二”,实际上宋代汴京已不止十二门,这里是用来借指皇帝所居的宫城。因此“连云”以下五句直至上片结句,都是在描写宫城的壮丽。在清亮的月光下,复道连云,凌空高耸,雄伟壮丽。这两句有可能是受到杜牧《阿房宫赋》中“复道行空,不霁何虹”句的启发,不过也未必是实用其典,毕竟用奢丽豪华的阿房宫来比拟本朝的皇宫,并不是很恰当的。“嘉气”句,谓佳气旺盛,暗含有对繁荣太平、国运长久的祝福之意。“翠华”句,写到皇帝出巡,玩赏天上月色和人间灯火。“层城阆苑”本来都是神话中的地名,汉代张衡《思玄赋》中说:“登阆风之层城兮,构不死而为床。”后世常用来指代宫苑,如南朝庾肩吾《山池应令》诗中亦云:“阆苑秋光暮,水塘牧潦清。”下片续写皇帝赏灯情景。“龙凤烛”,自然是皇家物品,“交光星汉”,谓烛光与星汉争光,既是元宵之景,也是皇家气象。“对咫尺”句,写观赏鳌山彩灯,“会乐府”二句写鳌山前弦管歌舞之盛。“两籍”,或谓指官妓与民妓,或谓指郊祀之神太一和后土,皆不确。据宋赵昇《朝野类要》卷一以及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二所载,北宋分东、西两教坊,“两籍”即指此而言。“四部”,或谓指唐玄宗时教坊四部:龟兹部、大鼓部、胡部、军乐部。或谓指金石丝竹四类乐器,亦皆误。据《宋史·乐志》、陈旸《乐书》以及《宋会要》职官二二所载,北宋教坊分四部:大曲部、法曲部、龟兹部、鼓笛部,柳词中的“四部”分明是指本朝典章,不必远引唐朝典实以证。这两句历来理解多有讹误,故稍加辨明。关于宋代皇帝元夕观灯的盛况,可以参见以下几段记述。《大宋宣和遗事》载:“皇都最贵,帝里偏雄。皇都最贵,三年一度拜南郊。帝里偏雄,一年正月十五日夜。州里底唤作山棚,内前的唤作鳌山。从腊月初一日直点灯到宣和六年正月十五夜。为甚从腊月放灯,盖恐正月十五日阴雨,有妨行乐,故谓之预赏元宵。怎见得,有一只曲儿唤作《贺圣朝》:‘太平无事,四边宁静狼烟杳。国泰民安,谩说尧舜禹汤好。万民矫望,景龙门上,龙灯凤烛相照。听教杂剧喧笑,艺人巧……’。”而《东京梦华录》说得更为详细:“正月十五元宵,大内自岁前冬至后,开封府绞缚山棚,立木正对宣德楼。游人已集,御街两廊下,奇术异能,歌舞百戏,鳞鳞相切,乐声嘈杂十余里……西北悉以彩结山,上皆画神仙故事,或仿市间卖药卖卦之人。横列三门,各有彩结、金书、木牌。中曰都门,道左右曰左右禁卫之门,上有大牌曰:‘宣和与民同乐’。彩山左右以彩结文殊、普贤跨狮子、白象,各于手指出水五道,其手摇动。用辘轳绞水,上登山尖高处,用木柜贮之,逐时放下如瀑布状。又于左右门上,各以草把缚成戏龙之状,用青幕遮笼,草上密置灯烛数万盏,望之蜿蜒如双龙飞走。”后来南宋时在临安(今杭州)依然沿用了这些风俗,如《乾淳岁时记》云:“元夕二鼓,上乘小辇,幸宣德门,观鳌山。山灯凡数千百种,其上伶官奏乐,其下为大露台,百艺群工,竞呈奇技,缭绕于灯月之下。”周密在《武林旧事》中也有更细致的记载。“向晓色”二句,写天虽渐晓,而依然人山人海,可见已是彻夜之游。万众欢腾,山呼万岁的景况,如在眼前。结句以祝愿收束,在这类带有应制性质的作品中自是常见,但同时也反映了百姓对盛世的热切颂扬和对太平安乐的企盼,还是很有时代特征的。此词曾传入宫禁,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下云:“永初为上元辞,有‘乐府两籍神仙,梨园四部弦管’之句,传入禁中,多称之。”宋代范镇曾说仁宗四十二年太平,一于柳词见之,像这类词就是典型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