嶰管变青律[1],帝里阳和新布。晴景回轻煦[2]。庆嘉节、当三五[3]。列华灯、千门万户。遍九陌[4]、罗绮香风微度。十里然绛树[5]。鳌山耸[6]、喧天箫鼓。
渐天如水,素月当午[7]。香径里、绝缨掷果无数[8]。更阑烛影花阴下[9],少年人、往往奇遇。太平时、朝野多欢民康阜。随分良聚[10]。堪对此景,争忍独醒归去。
[注释]
[1]嶰(xiè)管句:古时以乐律与时令相配,筈管是定乐律之器,青律是春天之律。此句谓冬去春来。帝里:京城。阳和:指春光。
[2]景:通“影”,阳光。轻煦:微暖。
[3]三五:指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
[4]九陌:指京城街陌。
[5]然:“燃”的本字。绛树:本为神话中仙树,此指挂有彩灯的树。
[6]鳌山:见《倾杯乐·禁漏花深》词注[6]。
[7]当午:谓时至午夜,素月当空。
[8]绝缨:刘向《说苑》中记载,战国时楚庄王宴群臣,灯烛忽灭,有人因醉在暗中拉扯侍宴的美人之衣,被美人扯断了冠缨(系帽之带),美人求楚王燃灯以找出绝缨之人。楚王不欲辱士,遂令群臣皆自断其缨,然后上灯。尽欢而罢。后三年,楚与晋战,其人奋死退敌,以报楚王。掷果:刘义庆《世说新语》载,晋潘岳美容姿,每出行,妇人以果掷之满车。这里用这两个典故形容男女调笑嬉闹。
[9]更阑:夜深。康阜:安康富庶。
[10]随分:随处。
[点评]
这首词通过对汴京元宵之夜繁盛景况的描写,展现了北宋全盛时期物康民阜的社会风貌。起笔从节序的更替写起,以乐律的转换暗示阳春的来临,“新布”、“轻煦”,都见出初春。这种明媚和煦的气氛既笼罩着整个京城,也笼罩着整首词篇。“庆嘉节”句,点明时节正当元宵,以下遂侧重写元宵灯节的繁盛。宋时民俗,一年佳节中,最重元宵,从正月十五至正月十八,放灯三夜,官府也组织各种庆典,教坊梨园弟子各呈绝艺。其中最重要的便是鳌山彩灯,往往早在元宵来临之前,便奉旨起立鳌山,皇帝还要在正月十三或十四日夜提前预赏彩灯,十五日夜则上自皇宫下至寻常百姓,家家上灯,万人空巷,尽情游乐。此词中“列华灯”以下,描写的便是当时这种空前的盛况。先写彩灯之多,“遍九陌”句,谓赏灯游人之众,罗绮满目,异香袭人。“十里”句,谓十里长街,火树银花,即是辛弃疾《青玉案》词中“东风夜放千花树”的景象。“鳌山”二句,写鳌山附近,人山人海,鼓乐喧天。把灯节的氛围推到**,使人身临其境,深受感染。下片“渐天如水”二句,暗示时间的推移,见出夜虽已深而都人游兴不减。同时词笔由上片的总写佳节盛况转而描写游人的活动。“绝缨掷果”两个典故,形容游人不拘常礼,纵情嬉乐之状。“更阑”,意味着夜已更深,这两句写少年男女的幽期密约、风流韵事。此时的幽静与前面的喧闹适成对照,同时也富于浪漫色彩。“太平”二句,是总结,也是点题,点明时代的升平昌盛和朝野上下、四民百姓的安康富庶。结句拍到自身,抒发感叹:对此随处可遇的良聚佳会、好天好景,怎能不沉醉其中,怎忍独自归去呢?此词以都城元宵佳节的盛况为中心,笔法多变,既有总写,又有具体描绘,层层铺述而又一气贯注,“承平气象,形容曲尽”(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成功地再现了当时元夕热烈的氛围和京城富丽的气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