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国[1]。去客[2]。停飞盖[3]、促离筵。长安古道绵绵。见岸花啼露,对堤柳愁烟。物情人意,向此触目,无处不凄然。

醉拥征骖犹伫立[4],盈盈泪眼相看。况绣帏人静,更山馆春寒[5]。今宵怎向漏永[6],顿成两处孤眠。

[注释]

[1]上国:此指京城汴梁。

[2]去客:指离开京城之人。

[3]飞盖:指车盖。这里指代车马。

[4]征骖:此指坐骑。

[5]山馆:山乡驿馆。

[6]怎向:怎奈。

[点评]

这首词所描写的也是汴京城外的一次送别,同样是一段难舍难分的凄恻经历。起处“上国。去客”二句,点明地点和离别的情事。“停飞盖”句,写自城中至此停车,长亭边,设下离宴,摆酒饯别。一个“促”字,却透露出匆忙短促之意,这当然是离别的实景,但更是离人的心理感觉,分手转眼在即,最后的一刻相聚便显得越发短暂了。从音律和句法上来看,《临江仙引》的首二句本可不用韵,如柳永另两首同调词“渡口、向晚”和“画舸、**桨”就都没有押韵,而此词却在“国”字和“客”字上,都用上韵字,显得节奏特别短促急骤。而起处皆用上很短的二字句和三字句,同样也造成了急管繁弦的感觉,用这种句式来表达分手之前的惜别情绪,就非常贴切了,这正是柳永精通音律、调协句谐的典型体现。“长安古道”,是游子将行之地,看来这是在汴京西面的离别。“岸花啼露”、“堤柳愁烟”,是“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王国维《人间词话》)的绝好例证,也是从杜甫《春望》诗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二句化用而来。“物情”三句,直写内心的“凄然”。“物情”就是“岸花”、“堤柳”、“愁烟”、“啼露”之情,“人意”,自是游子与佳人的离愁别绪。物我一体,故“无处不凄然”了。上片都写离别之前的种种情事,下片却没有承以离别时分的执手相别,而是直接便跳到了刚刚离别之后,这是结构上的匠心独运处。首先展示了两幅静止性的画面:远行的游子迟迟而去,却又忍不住停下,回头遥望,久久伫立;送行的佳人,也是盈盈凝望,不胜娇弱,终于忍不住泪眼蒙癦,柔肠寸断。但再怎么留恋,离别终是无可挽回,再怎么遥望,终是不能再拨转马头。怕就怕再见到那种凄凉哀怨的眼神,只能强忍悲情,踏上征程。写到这里,离别之苦已是铺写得淋漓尽致,然而最令人痛苦的还不止此。离别时分的痛苦如夏日暴雨,而分别之后的孤寂却是绵绵秋雨,一丝丝、一滴滴在离人心头撕扯,那才是真正痛苦之所在。因此下面便接以对此情此意的设想:一个是独守空闺静,一个是孤馆闭春寒,两处皆辗转难眠,怎奈那漫漫长夜!词意凄苦,尤见出情感的深挚缠绵,耐人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