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觉小庭院,冷风淅淅[1],疏雨潇潇。绮窗外,秋声败叶狂飘。心摇。奈寒漏永,孤帏悄[2],泪烛空烧。无端处[3],是绣衾鸳枕,闲过清宵。

萧条。牵情系恨,争向年少偏饶[4]。觉新来、憔悴旧日风标[5]。魂销。念欢娱事,烟波阻、后约方遥。还经岁[6],问怎生禁得[7],如许无聊[8]。

[注释]

[1]淅淅(xī):象声词,形容风声。

[2]帏(wéi):帷帐。

[3]无端:无奈。

[4]争向:唐宋时俗语,犹言怎奈,奈何。争,即怎。向为语助词,起加强语气的作用。饶:此指多、丰富。

[5]新来:犹言最近。风标:指风度、风范。

[6]经岁:即经年,指整一年或多年。

[7]怎生:怎么。生为语助词,无实际含义。禁得:经受得住。

[8]如许:如此。

[点评]

此词调名《临江仙》,但实为《临江仙慢》,柳词中首见,入仙吕调(夷则羽)。《彊村丛书》本《乐章集》刻作《临江仙》,《词谱》卷二三据《花草粹编》校定作《临江仙慢》,《词律》卷八则将此调附于令词《临江仙》之后作又一体。

这首词中的主人公是一位在秋声秋雨中因思念而百无聊赖的女子,词的场景定位于夜深人静的中宵。上片叙事,描写这位女子从梦中惊醒,窗外的风声、雨声、败叶随风飞舞之声合成一片秋声,正是这秋声将其从甜美之酣梦中催醒,令人心魂俱摇。长夜漫漫,独宿孤帏,只见烛泪无言淌落,“泪烛”这一词汇,很自然让人联想起李商隐那千古传颂的名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诗中那种虽然绝望然而炽热的爱,在此词中表现得貌似平静但却同样炽热。过片处直接点明她的心理:最令人无奈的是,只有绣衾鸳枕为伴,在百无聊赖中度过漫长的清宵。整个上片实际上是写她从梦中醒来之后,便再也无法成眠的状况。词人虽没有说出她美梦的内容,但或许就是一个与情人相聚的绮梦吧。梦中的温馨被现实的风雨无情打断,醒来后残酷的现实更令她怀念梦中的欢会,欲待再入佳梦,怎奈好梦难成。

词的下片则纯粹是这位女子情感的迸发。“萧条”二字,既是外在环境的氛围,也同样是她的心理氛围,两个字,便为整首词定下了基调。她不禁发出了无奈的慨叹,年少之人本就多愁善感,却偏偏为何会有这么多的情感上的牵系袭上心头?自觉旧日美好的风度正在逐渐减退、憔悴,年光似水,容颜亦复似水,皆是一去不复返之物,转念及此,真是教人黯然魂销。而这一切全都是因为:当年那个给自己带来无数欢娱的年少情郎,正在天涯飘**。千里烟波,阻隔了往来的音信,更阻隔了当年殷勤订下的旧约。下一次的相聚,不知更在何时。经岁迁延,又是秋深,一年一年皆在失望中度过,试问如何消受得起这无穷无尽的相思、这挥之不去的无聊情绪?全词亦在这种情感的倾诉中结束。

柳永词常常不惜篇幅地对所要表达的事物或思绪加以大力渲染,浓墨重彩地进行刻画。这首词在柳词中虽然算不上是非常著名的作品,但却是一个很不错的例子。上片所叙之事与下片所抒之情,实际上都并不复杂,三言两语即可说完,但柳永却描摹再三。“冷风”二句与“绮窗”二句意复;“寒漏”以下与“绣衾”二句亦差别不大。上片如果裁剪为“梦觉小庭院,秋声败叶狂飘。孤帏悄,闲过清宵”四句,似乎意思上并没有损失太多。下片也是类似的情况。柳永之所以乐于采用这种描写手法,一方面和他发展慢词的思路有关,由短小的令词过渡至慢词长调,篇幅的增加必然带来描写性句子的增多,即“赋”的笔法。另一方面,这种浓墨重彩的渲染方式恐怕更容易得到市井民间的歌者和听众的接受。柳永后来的很多慢词的确能够做到不易增减、不可移易,就和此词中还略显稚嫩的手法有所区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