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明月明月。争奈乍圆还缺[1]。恰如年少洞房人,暂欢会、依前离别[2]。
小楼凭槛处,正是去年时节。千里清光又依旧,奈夜永、厌厌人绝[3]。
[注释]
[1]争奈:怎奈。乍圆:刚圆。
[2]依前:与从前一样。
[3]奈:这里是“怎奈”之意。永:长。厌厌:指厌倦无聊之状。
[点评]
这是一首描写女子月下相思的词。词牌名《望汉月》,又叫《忆汉月》,宋初李遵勗、晏殊等人皆有同调之作,但衬字互有差异。欧阳修词中始名《忆汉月》,后来却成为此调的正名了。它原为唐代宫廷教坊曲,本意是写戍守边关的将士思念故乡的情感。但唐代以之写成配乐可歌的声诗时,如李绅“花开花落无时节”一首,便已和调名的本意有所不同了。这支曲子在唐代颇为盛行,白居易《对酒行》中即有“合声歌汉月,齐手拍吴歈”的诗句。北宋时此曲入词为长短句。不过柳永此词之意旨和调名倒也不是全无关联。只不过望月的主体由戍边之人转变成为闺中思妇了。起句连叠三个“明月”,显得很有民歌风味。月本自圆自缺,然而古人偏爱将月之圆缺与人间之离合对应而观之。这以苏轼《水调歌头》中“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二句最为著名。但此词的角度却稍有不同,取意于月之“乍圆还缺”,一月之中,月之盈满不过一日,而剩余的都是缺月之象,词中女子正是由此而联想到和情人的“欢会”,也如这圆月般短暂,匆匆小聚,又是经年的离别。“争奈”二字,透露出她那种满怀期冀又无可奈何的心绪。相聚之乐愈美好难忘,分离后的相思愁闷也便愈发令人感伤。读者仿佛看见,如水的月光下,一角小楼的栏边,一位孤独的少妇,正凭栏凝望,显得那么凄婉。去年的此时,大概她正和情人共倚危阑,同赏明月吧,可如今月色一如往昔,那令人魂牵梦系之人却不知身在何处,只能相隔千里,共此一轮明月。月色令人感伤,不看也罢,可长夜漫漫,辗转难眠,这般况味怎不教人魂断愁绝呢?通观全词,意思并不复杂,但通过层层转折与反复渲染,将思妇之情铺叙得颇为精细,值得玩味与推敲,词笔亦清丽可喜。柳永的一些小词在结构和笔势上常有慢词长调的法度,这首词便是其中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