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丘先生长如丘[2],宛丘学舍小如舟。常时低头诵经史,忽然欠伸屋打头。斜风吹帷雨注面,先生不愧旁人羞。任从饱死笑方朔[3],肯为雨立求秦优[4]?眼前勃谿何足道[5]?处置六凿须天游[6]。读书万卷不读律[7],致君尧舜知无术[8]。劝农冠盖闹如云[9],送老齑盐甘似蜜[10]。门前万事不挂眼,头虽长低气不屈。馀杭别驾无功劳[11],画堂五丈容旂旄[12]。重楼跨空雨声远,屋多人少**骚。平生所惭今不耻,坐对疲氓更鞭棰[13]。道逢阳虎呼与言,心知其非口诺唯[14]。居高志下真何益,气节消缩今无几。文章小技安足程[15],先生别驾旧齐名。如今衰老俱无用[16],付与时人分重轻[17]。
[注释]
[1]子由:苏轼弟苏辙,字子由,本篇作于熙宁四年(1071)十二月,时苏轼任杭州通判,苏辙为陈州州学教授。
[2]宛丘:即陈州,今河南淮阳。因苏辙任陈州的学官,故戏称他是“宛丘先生”。丘:山丘。长如丘:意谓身材长大如山。
[3]方朔:东方朔,汉武帝侍从之臣。《汉书》本传载,他曾对武帝说自己身长九尺余,侏儒仅长三尺余,可是所得俸禄却相同,故而“侏儒饱欲死,臣朔饥欲死”。这里以“饱欲死”的侏儒比喻当时得宠的幸臣,以东方朔比苏辙。
[4]秦优:秦朝的优旃(zhān沾),是个矮小的伶官。《史记·滑稽列传》载,有一次,秦始皇设宴,优旃怜悯殿前站班的卫士被雨淋,便大呼:“汝虽长,何益?幸雨立;我虽短也,幸休居。”秦始皇听了,便让卫士减半值班,轮番休息。
[5]勃谿:争斗,争吵。
[6]六凿:指喜、怒、哀、乐、爱、恶之情。天游:谓心灵与天相通,精神与自然共游。《庄子·外物》:“室无空虚,则妇姑勃谿。心无天游,则六凿相攘。”
[7]律:律令,律法。
[8]术:治国之术。当时王安石等变法派罢诗赋取士,选士任官都要试律令。这二句对此予以讽刺。
[9]劝农冠盖:熙宁二年(1069),朝廷派遣官员到各路督察农田、水利、赋税、劳役,这里指朝廷派下去“劝农”的官员。冠盖,官宦的冠服和车盖,代指官员。
[10]送老:养老。齑(jī基)盐:咸菜。这里借指极清苦的生活。韩愈《送穷文》:“太学四年,朝齑暮盐。”
[11]馀杭:杭州。别驾:汉代官名,刺史的副手。馀杭别驾,苏轼自指,他当时任杭州通判,职务相当于别驾。
[12]旂旄(qí máo旗毛):旗帜。
[13]疲氓:饥贫的百姓。鞭棰(chuí垂):鞭打。周紫芝《乌台诗案》说:“是时多徒配犯盐之人,例皆饥贫,言鞭棰此等贫民,平生所惭,今不复耻矣。以讥讽朝廷盐法太急也。”
[14]阳虎:阳货,春秋后期鲁国季孙氏家臣,专擅鲁国国政。他要孔子出仕,孔子鄙视他,就敷衍说:“诺,吾将仕矣。”事见《论语·阳货》。
[15]文章小技:语出杜甫《贻华阳柳少府》诗:“文章一小技,于道未为尊。”程:计量,计算。安足程:犹言算不了什么。
[16]衰老:时作者36岁,子由33岁,正当壮年。说衰老无用是愤激牢骚语。
[17]分重轻:评定高下。
[点评]
这首诗以游戏之笔和诙谐语气,称赞弟弟子由在险恶环境和清贫生活中表现了儒者的高尚气节,却说自己居高志下、气节消缩、扰民唯诺。在自嘲中寄寓牢骚愤懑,对新法弊端作了多方面的讽刺和抨击。作者反对新法,不无偏颇之处,却是从同情人民的立场出发的。如诗中指责新法强化盐禁,法网繁苛,造成许多贫民因贩私盐而获罪,是符合历史事实的。作者在对照的描写中,突出了他们兄弟俩光明磊落的形象。全篇包含了丰富的政治、思想内容。后来,此诗被新党中的奸恶小人当作苏轼讪谤朝政的罪证之一。这也反映了此诗讽刺的尖刻。
这首诗刻画子由形象生动、风趣、传神,揭示自己矛盾复杂的心理尖锐、深刻、细腻,在章法结构和用典、对照、讽刺笔法的运用方面亦有独到之处。清代汪师韩《苏诗选评笺释》卷一对此诗以对比反衬手法刻画人物的艺术表现特点作了较精细的评析,他说:“前后平列两段,末以四句作结。宛丘低头读书而有昂藏磊落之气,别驾画堂高处而有气节消缩之嫌。其所齐名并驱者,独文章耳。而文章固无用也。中间以‘画堂五丈容旂旄’对‘宛丘学舍小如舟’;以‘重楼跨空雨声远’对‘斜风吹帷雨注面’;以‘平生所惭今不耻’对‘先生不愧旁人羞’;以‘坐对疲氓更鞭棰’对‘门前万事不挂眼’;以‘居高志下真何益’对‘头虽长低气不屈’,故作喧寂相反之势,不独气节消缩者虽云自适,即安坐诵读者岂云得时?文则跌宕昭彰,情则欷歔悒郁。”赵克宜《角山楼苏诗评注汇钞》附录卷中评“重楼跨空雨声远”二句“写境最真”,高步瀛《唐宋诗举要》卷三评“心知其非口诺唯”句“形容刻苦”,都有见地。
青裙缟袂於潜女[1],两足如霜不穿屦。
老濞宫妆传父祖[4],至今遗民悲故主[5]。
苕溪杨柳初飞絮[6],照溪画眉渡溪去。
逢郎樵归相媚妩,不信姬姜有齐鲁[7]。
[注释]
[1]缟:白色织品。袂:袖子,这里指衣服。於(wū乌)潜:旧县名,在杭州西,今已并入浙江临安市。
[3]障前:遮住前额。走风雨:在风雨中迅速来去。
[4]老濞(bì鼻):汉初的吴王刘濞,这里借指五代的吴越王。
[5]故主:指吴越王。
[6]苕溪:源出天目山,分东苕溪和西苕溪,流至吴兴(今浙江湖州市)后汇合名霅溪。东苕溪流经旧於潜县境。
[7]姬姜有齐鲁:周初封太公姜尚于齐,周公(姬旦)之子伯禽于鲁。姬、姜二姓是齐、鲁两国的贵族,妇女以豪华美貌著称,故用姬、姜代指贵族妇女。
[点评]
熙宁六年(1073)三月,苏轼巡视杭州属县於潜,作此诗。诗中描写於潜农女健美的形象,赞赏他们夫妇相谐之乐,以及她们在山水之间从事劳动自由自在的风尚。诗人从於潜女衣饰装束、外貌,写到她们的行为、神情与内心活动,捕捉住一个个生动的细节场景,把她们刻画得纯朴可爱、栩栩如生,体现出苏轼真淳的健康的审美趣味,为中国古代诗歌的人物画廊增添了一个具有独特光彩的艺术形象。汪师韩《苏诗选评笺释》卷二评:“村妆野景,写出翛然自得,练响选和,可入乐府。”指出此诗有乐府民歌古朴自然的情调和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