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少师令赋所蓄石屏(1 / 1)

何人遗公石屏风[1],上有水墨希微踪[2]。不画长林与巨植,独画峨眉山西雪岭上万岁不老之孤松。崖崩涧绝可望不可到,孤烟落日相溟濛[3]。含风偃蹇得真态[4],刻画始信有天工。我恐毕宏韦偃死葬虢山下[5],骨可朽烂心难穷。神机巧思无所发,化为烟霏沦石中。古来画师非俗士,摹写物象略与诗人同。愿公作诗慰不遇,无使二子含愤泣幽宫。

[注释]

[1]遗(wèi畏):这里通“馈”,赠送。

[2]希微:暗淡。

[3]溟濛:模糊不清。

[4]偃蹇:夭矫屈曲。

[5]毕宏、韦偃:都是唐代画家,善画松。虢(guó国)山:在虢州(今河南卢氏县),石屏产地。

[点评]

熙宁四年(1071),欧阳修以太子少师致仕,退居颍州(今安徽阜阳)。此年苏轼赴杭州通判任,过颍,谒见欧阳修,观赏了他收藏的这块石屏,应命赋诗。苏轼驰骋奇崛、丰富的想象力,把石屏上的天然色痕纹理想象为是天公造化刻画出的“峨眉山西雪岭上万岁不老之孤松”,继而又以崩崖绝涧、孤烟落日的背景环境烘染这棵孤松之神,生动地描绘它在风中的夭矫屈曲之态;接着更匪夷所思、迁想妙得,说是葬于虢山的唐代画家毕宏、韦偃画兴未已,神机巧思化为烟霏凝入石屏,做出此幅水墨孤松图,借此抒发内心激**不平之气,倾吐自己因对新法不满被迫外任的愤懑;同时,也巧妙地在抒发对毕、韦的崇仰和对其生前遭遇痛感不平中,融入自我的境况心情,并表达了诗画艺术都要天工自然的精辟美学见解。此诗不仅想象奇丽,感情激越,意蕴丰厚,而且以意运笔,挥洒自如,以七字句为主,又笔随意到地插入九字句、十一字句乃至诗史上从未有过的十六字句,长短错落,变化多姿,气势雄放。难怪汪师韩《苏诗选评笺释》卷一赞曰:“长句磊砢,笔力具有虬松屈盘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