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1]石鼓:我国传世的珍贵文物,今存北京故宫博物院。它由石头打琢而成,略似鼓形。每一鼓的周围都刻有文词,纪颂帝王田猎游宴的事,所以也称“猎碣”。唐时,始发现于岐阳之野,有九个,郑余庆把它们移到孔庙里保存。韦应物、韩愈都有诗咏歌它。五代时石鼓曾经散失。宋初复搜集起来,仍是九个。皇祐年间,向传师从一个农民家里找到一个,凑足十个。
[2]鲁叟:孔子。
[3]郁律:比喻笔致蜿蜒。蛟蛇走:形容字迹曲折生动。
[4]“欲读”句:说字音难读。
[5]“韩公”句:韩愈《石鼓歌》有“嗟予好古生苦晚”句。
[7]“古器”二句:意谓石鼓文字奇古难识,在众多字句中仅识六句,犹如许多古器中只识鼎,众星中只识斗星而已。
[8]“模糊”句:形容鼓石和字体的残破之状。瘢:疤痕,比喻石鼓因风雨而剥蚀。胝(zhī知):老茧,比喻石鼓被沙砾粘连。
[9]跟:脚跟。肘:臂肘。
[10]濯濯:光泽清秀貌。稂莠:田间杂草。这句说石鼓文中不清晰的笔画太多,好像田里不长庄稼,偏盛长杂草。
[11]轩:黄帝轩辕氏。颉:仓颉,传说他是轩辕使臣,第一个创造文字的人。
[13]《鸿雁》:《诗·小雅》中的一篇,是赞美周宣王的。
[14]籀(zhòu宙)史:周宣王时的史官,名籀。他变蝌蚪文为大篆,亦称籀文,正是石鼓文的字体。
[15]厌乱:指百姓厌周夷王、厉王时的动乱。圣贤:指周宣王。
[16]耆耈(qí gǒu其狗):年高有德的人,指史籀。
[17]徐虏:指周代居于今苏北、皖北一带的部族,当时与周王朝对抗。阚:老虎发怒。虓虎:咆哮的老虎。虓,同“哮”。
[19]象胥:掌管外邦、属国的官。贡狼鹿:《国语·周语》上说:周穆王征犬戎,获得四匹白狼四匹白鹿。贡,进献。
[20]方召:方叔、召虎,都是周宣王的臣子。圭:古代贵族所用的玉石制礼器。卣(yoǔ有):也是礼器,盛酒用。
[21]考击:敲击。矇瞍:瞎子,指乐师。
[22]《嵩高》:《诗·周颂》的一篇,是颂扬周宣王的。
[23]岣嵝(gǒu lǒu狗搂):碑名,又称“禹碑”,凡77字,字形怪异难辨,后人附会是夏禹治水纪功的石刻。
[24]矜伐:居功骄傲。
[25]文武:指周文王、周武王。
[26]九有:九州。
[27]俎(zǔ祖):砧板。豆:盛肉食的器具。俎和豆都是祭器、礼器。杻(chǒu丑):刑具。
[28]祖龙:指秦始皇。祖,人之始;龙,帝之象。
[29]上蔡公子:指李斯,秦始皇的丞相,上蔡人。在未相秦时,他是一个常牵黄狗出上蔡东门的公子哥儿。《史记·李斯列传》写他被杀前对儿子说,想再牵黄狗出上蔡东门追逐狡兔也不可能了。
[30]“登山”句:《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秦始皇数次东巡,登山刻石以纪颂他的功绩。
[31]烹:杀,除。强暴:这里指六国。黔首:黎民,犹言说黑家伙。黔、黎,都是黑色,这是古代对于劳动人民侮辱的称呼。
[32]六经:《诗》《书》《易》《礼》《乐》《春秋》的合称。这里泛指秦始皇所焚禁的书籍。
[33]掊:这里同“剖”。击掊,打破。
[34]九鼎:古代传说,夏禹铸九鼎,象征九州。秦攻西周,取九鼎移置咸阳,有一鼎飞入泗水。
[35]“欲使”句:《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秦始皇二十八年,他想把那落入泗水的鼎打捞起来,曾使千人泗水寻觅,不得。
[点评]
嘉祐六年(1061)十二月十六日,苏轼在凤翔府签判任上,谒孔庙,见石鼓,作此诗。次年,将此诗收入组诗《凤翔八观》之中。诗人以古文笔法叙述自己见到石鼓的经过,描写石鼓的状貌和鼓上文字,然后叙述石鼓原委,歌颂周宣王的历史功绩和仁政,谴责秦始皇的暴政,最后感叹周秦两朝,无论“忠厚”“暴虐”皆成陈迹,而石鼓作为历史沧桑的见证和珍贵的文物,显示了中华民族高度的智慧和才能,将千秋万载,永存人间。诗中描摹石鼓的形态,或白描或比喻,或用工笔精细刻画,或用意笔简洁勾勒,形象生动传神。诗中议论在对事物的具体叙写中逐层展开,酣畅淋漓且有条不紊,见解精警深刻;全篇几乎都用对仗,却能在整饬中求变化,笔墨开合动**,并无拘束板滞之病。清代的诗评家对此诗评价很高。王士禛认为它是“古今奇作,与杜子美、韩退之鼎峙”(《池北偶谈》卷一一)。汪师韩赞曰:“雄文健笔,句奇语重,气魄与韩退之作相埒,而研炼过之。……澜翻无竭,笔力驰骤,而章法乃极谨严,自是少陵嗣响。”(《苏诗选评笺释》卷一)纪昀评云:“精悍之气,殆驾昌黎而上之。”(《纪评苏诗》卷三)此诗堪称体大思精的七古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