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首选二)
湖桥
朱栏画柱照湖明,白葛乌纱曳履行[2]。
桥下龟鱼晚无数,识君拄杖过桥声。
南园
不种夭桃与绿杨,使君应欲候农桑[3]。
春畦雨过罗纨腻,夏垄风来饼饵香。
[注释]
[1]文与可:名同,梓州永泰(今四川盐亭县东)人,苏轼表兄。他是画家,也是诗人。熙宁八年(1075)任洋州(今陕西洋县)知州。
[2]白葛乌纱:一般便装。
[3]候:占候,预测。
[点评]
熙宁九年(1076)三月作于密州。前一首想象夏天的傍晚,身穿白葛乌纱的诗人文同漫步在朱栏画柱的湖桥上,俯看清碧的湖水。桥下无数龟鱼早已熟悉他拄杖过桥的脚步声,纷纷争先恐后地浮游出水面,向诗人致意。洋州园池幽美的景色环境和活泼可爱的生物,同诗人如此亲密无间,从而表现出诗人仁心爱物的情怀与潇洒闲逸的风度。全篇充满景趣、情趣和灵气。后一首写作为知州的文同关心农事,亲自在南园种麦栽桑。三四句原为“桑畴”“麦垄”,作者改定为“春畦”“夏垄”,用修辞上的借代格,使读者从“春”联想到“桑”,由“夏”联想到麦。作者又用“罗纨腻”比喻雨后桑叶的华茂滋润,用“饼饵香”比喻南风中麦子的浓烈芳香。比喻贴切、优美。从全句看,诗人从“春畦雨过”联想到“罗纨腻”,从“夏垄风来”联想到“饼饵香”,实象与虚象并置,相互映照,使诗境更加丰美迷人。宋人释惠洪《冷斋夜话》卷五把这种联想修辞手法称为“举因知果法”。这种手法,苏轼在诗中屡次运用,如《初到黄州》中的“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等。可见,这一联诗综合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