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昔南行舟系汴[2],逆风三日沙吹面。舟人共劝祷灵塔,香火未收旗脚转。回头顷刻失长桥[3],却到龟山未朝饭[4]。至人无心何厚薄[5],我自怀私欣所便。耕田欲雨刈欲晴,去得顺风来者怨。若使人人祷辄遂,造物应须日千变。今我身世两悠悠,去无所逐来无恋。得行固愿留不恶,每到有求神亦倦。退之旧云三百尺[6],澄观所营今已换。不嫌俗士污丹梯,一看云山绕淮甸[7]。
[注释]
[1]泗州:州城旧址在今江苏盱眙东北,已陷入洪泽湖。僧伽:唐代高僧,葱岭北何国人,自言俗姓何氏。唐龙朔初年,入中原在临淮传教,创立泗州普光王寺。唐中宗景龙二年(708)卒,建塔葬于泗州。
[2]“我昔”句:这句和以下五句都是回忆治平三年(1066)护送苏洵灵柩舟行返蜀,自汴入泗入淮,曾过泗州僧伽塔。
[3]长桥:桥名。在泗州。
[4]龟山:在泗州城东。
[5]至人:达到最高精神境界的人。语出《庄子·逍遥游》。
[6]退之:唐代文学家韩愈,字退之。他在《送僧澄观》诗中说唐代洛阳名僧澄观所重建的僧伽塔高达三百尺。
[7]淮甸:淮水一带原野。
[点评]
熙宁四年(1071)十月赴杭州途中作。人们传说僧伽塔顶常出现小僧形象,舟行于此祈祷则可得顺风。苏轼此诗前半部分意在揭穿这种迷信的愚昧虚妄。他用欲抑先扬、欲擒故纵手法,先描述昔年过此塔时烧香祈祷竟得顺风的情景,似是赞同祈祷灵验之说,不料笔锋一转,写出六句锋锐恣肆的议论。他指出,人们的私愿往往互相矛盾,要让各种各样私愿都因祈祷而得到满足,即使造物者一日千变也无所适从。苏轼用生活中人们习见的事情和浅显明白的语言,把破除迷信的道理说得如此透辟而有趣味,这正是他的高明之处。诗的后半部分说,他自己不愿以私心向僧伽塔祈祷,顺风或留阻对他都无所谓,从而含蓄地表达了他厌倦政治斗争并力求摆脱思想矛盾的旷达超脱情怀。全篇放笔快意,一气倾泻,却又笔锋精锐,句法雄健,章法严谨。纪昀评:“纯涉理路而仍清空如话。”(《纪评苏诗》卷一八)汪师韩赞:“至理奇文,只是眼前景物口头语,透辟无碍。”(《苏诗选评笺释》卷二)是中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