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七日[1],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2]。竹杖芒鞋轻胜马[3],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4],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5],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释]
[1]三月七日:指元丰五年(1082)三月七日,是苏轼谪居黄州的第三年春天。他到黄州东南三十里的沙湖相看新买的农田,途中遇雨,有感而作此词。
[2]吟啸:高声吟诗、长啸。《晋书》卷四十九《阮籍传》:“登山临水,啸咏自若。”
[3]芒鞋:草鞋。
[4]料峭:形容春风略带寒意。
[5]萧瑟处:指遇风雨之处。
[点评]
这首词的上片写冒雨徐行的心情,下片写雨后景物和感受。作者从眼前景物和平常小事中,抒写他对人生旅途上遭遇风雨、打击、磨难时无所畏惧、泰然自若的态度,并因此显示了他作为诗人兼哲人的倔强性格、达观襟怀与睿智情思。全篇叙事、写景、抒情水乳交融,写得有声有色,景象宛然、气势充沛,饶有诗情画意,更蕴含丰富深邃的人生哲理,是作者在坦然接受一场急雨洗礼后自然触发的心灵感受的畅快表现,亦即“妙悟”的产物。作者在八个七言句中巧妙地嵌入“谁怕”“微冷”“归去”三个二字句,使原本迂徐平缓的节奏变得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清人郑文焯《手批东坡乐府》云:“此足证是翁坦**之怀,任天而动。琢句亦瘦逸,能道眼前景,以曲笔直写胸臆,倚声能事尽矣。”颇能道出此词的思想艺术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