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一)
江神河伯两醯鸡[1],海若东来气吐霓[2]。
安得夫差水犀手,三千强弩射潮低[3]!
[注释]
[1]“江神”句:《庄子·田子方》:孔子见老聃云:“丘之于道也,其犹醯鸡与?微夫子之发吾覆(蒙蔽)也,吾不知天地之大全也。”醯(xī希)鸡,传说由酒醋上面的白霉所生的一种小虫,也叫蠛蠓。醯,即醋。
[2]“海若”句:《庄子·秋水》:“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海若,海神)而叹。”霓,虹的一种。
[3]“安得”二句:苏轼自注:“吴越王尝以弓弩射潮头,与海神战,自尔水不近城。”《国语·越语上》:“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这里以春秋时吴王夫差,喻五代时吴越王。吴越王,指钱镠。范垌、林禹《吴越备史》卷一载,钱镠筑捍海塘,因江涛冲激,命强弩以射潮头,遂定其基。
[点评]
熙宁六年(1073)中秋作于杭州。此诗描绘钱塘潮汹涌而来的壮丽景象和磅礴气势,纯用虚笔,即调动想象,凭虚构象。首句以江神河伯之渺小,反衬海神之巨大,借用《庄子》典故中“醯鸡”的意象来形容江河,新奇、巧妙、贴切。次句正面写海潮东来,吐气如虹,令人想象其惊心骇目的声色气势。三、四句活用典象,盼望有穿水犀甲的三千雄兵用强弩射潮头,使其俯首退却,气魄更大,将战胜海神使潮不犯城的心愿表达得淋漓酣畅,从中也表现出苏轼积极用世的思想和奋发进取的精神。此诗可谓雄丽豪放又有韵味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