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江夜行武昌山上,闻黄州鼓角[1](1 / 1)

清风弄水月衔山,幽人夜渡吴王岘[2]。黄州鼓角亦多情,送我南来不辞远。江南又闻出塞曲[3],半杂江声作悲健。谁言万方声一概[4],鼍愤龙愁为余变[5]。我记江边枯柳树,未死相逢真识面。他年一叶溯江来[6],还吹此曲相迎饯。

[注释]

[1]武昌:即今湖北鄂城,在长江南岸。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四月,苏轼由贬所黄州移汝州(今河南汝州市)团练副使。这首诗作于离黄州途中。

[2]吴王岘:在武昌西山九曲亭下。三国时吴王孙权建避暑宫于此,故名。

[3]出塞曲:古乐府《横吹曲》有曲名《出塞》,声调悲壮。这里借指悲壮的鼓角声。

[4]概:古代量粮食时平斗斛的器具。一概,一律。杜甫《秦州杂诗》:“万方声一概,吾道竟何之。”这句翻用其意,说声音变化万端,并非一律。

[5]鼍(tuó驼):俗称扬子鳄。

[6]一叶:小舟。溯江,逆江而上。

[点评]

宋代费袞《梁溪漫志》载:“东坡去黄,夜行武昌,回望东坡(地名),闻黄州鼓角,凄然泣下。”可见,诗人离开谪居数年的黄州时,心情是十分悲凉、复杂的。诗中的清风、山峦、明月、江声,特别是黄州鼓角、江中鼍龙、江边枯柳,都对离去的诗人满怀深情,或如惜别亲密的朋友,或为诗人发出悲壮、愤郁之音调。结尾二句,诗人表示他年将重返黄州,希望黄州鼓角还吹此曲欢迎他,可见他对黄州已有深厚的感情。江上景物,都被诗人赋予了生命和性灵。情与景,客体与主体,融为一片。全篇情调悲壮,又开合动**。散句单行,押仄声韵,一韵到底,章法浑整。汪师韩《苏诗选评笺释》卷四云:“已去之地鼓角多情,新至之处曲声悲健。妙是半杂江声,通彼我之怀,觉行役宵中,有声有色。”比较确切地指出此诗所抒之情和表现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