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州定惠院寓居作[1]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2]。谁见幽人独往来[3]?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4]。拣尽寒枝不肯栖[5],寂寞沙洲冷[6]。
[注释]
[1]定惠院:在黄州东南。
[2]漏断:漏壶的水已经滴尽,表示夜深。漏,漏壶,古代计时工具。
[3]幽人:原指幽囚之人,引申为含冤之人或幽居之人。此处为苏轼自指。
[4]省(xǐng醒):理解。
[5]寒枝:秋天的树枝。这句反用隋李元操《鸣雁行》诗中“夕宿寒枝上,朝飞空井旁”句意。
[6]“寂寞”句:一作“枫落吴江冷”,考词意,实与篇中不相应。
[点评]
本篇是元丰三年(1080)二月至五月间苏轼初到黄州寓居定惠院时作,为抒怀之词。上片点染出一幅凄清冷寂的月夜图景,凸现了幽人独行、如鸿影缥缈的形象,抒写出词人内心的苦闷抑郁。下片承“孤鸿影”句专写孤鸿,细腻地刻画了孤鸿的神情动态和内心世界,正是词人刚出台狱、惊魂未定、愤郁不平、顾影自怜的生动写照。结尾二句,寄托自己宁愿引身隐居也不肯随人俯仰的孤高自赏之情。全篇笼罩了一层浓郁的孤独与感伤色调。
清人陈廷焯认为此词的表现方法是“兴”而不是“比”。他说:“所谓‘兴’者,意在笔先,神余言外,极虚极活,极沉极郁,若远若近,可喻不可喻,反复缠绵,都归忠厚……东坡《水调歌头》《卜算子·雁》等篇,亦庶几近之矣。”(《白雨斋词话》)这就是说,东坡这首词用空灵隽逸的笔调描绘“幽人”与“孤鸿”或分或合、相互映照的孤高凄寂形象,营造了一个象征境界。读者沉吟在这个象征境界中,不禁深深感受到词人心灵的寂寞与空虚、坚贞与孤洁,也自然感到其中寓意深远而又不确指的境界。这种象征境界,是那些“托喻不深,树义不厚”和“喻可专指,义可强附”(同上引)的黏滞坐实的“比”体词难以企及的。正因为这首词语语双关,格奇语隽,象征境界幽深清绝、意味无穷,所以前人赞赏为“超诣神品”(清黄苏《蓼园词评》)。南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三九引黄庭坚评此词云:“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数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