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建
雨歇杨林东渡头,永和三日**轻舟[1]。
故人家在桃花岸[2],直到门前溪水流。
[注释]
[1]“永和”句:用兰亭修禊(xì细)事。东晋穆帝永和九年(353)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水边嬉游,以消除不祥,叫做“修禊”。此句紧承上句,诗人感到眼前的景色就像当年兰亭周围的山水一样美不胜收。
[2]桃花岸:用桃源故实。东晋陶潜所作的《桃花源记》中说,有渔人从桃花源入一山洞,见秦时避乱者的后代聚居于此,日子过得很安逸。出来以后,再也找不到原处。后来用以指避世隐居之处。这里用以说明李九是位隐士。
[点评]
前人曾谓此诗“自有情致,亦有法,所以佳”(顾乐语)。要想进一步了解其“情致”、诗法和佳处之所在,不妨读一读这样一段精当的赏析之文:
……细味题目中的“寻”字,却感到诗人在构思上还打了一个小小的埋伏。三四两句,实际上并非到达后即目所见,而是舟行途中对目的地的遥想,是根据故人对他的居处所作的诗意介绍而生出的想象。诗人并没有到过李九庄,只是听朋友说过:从杨林渡头出发,有一条清溪直通我家门前,不须费力寻找。只要看到一片繁花似锦的桃林,就是我家的标志了。这,正是“故人家在桃花岸,直到门前溪水流”这种诗意遥想的由来。不妨说,这首诗的诗意就集中体现在由友人的提示而去寻访所生出的美丽遐想上。这种遐想,使得这首本来容易写得比较平直的诗增添了曲折的情致和隽永的情味,变得更耐人涵咏咀嚼了。
——刘学锴(见《唐诗鉴赏辞典》第75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