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谷
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
雨昏青草湖边过[2],花落黄陵庙里啼[3]。
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
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春日西。
[注释]
[1]鹧鸪:形似母鸡、头如鹌鹑的一种鸟。胸前有很像珍珠的白圆点,背羽有紫赤色波浪形的斑纹。俗像其叫声曰“行不得也哥哥”。喜温暖,常向日而飞,怕霜露(详见崔豹《古今注·鸟兽》)。
[2]青草湖:又名巴丘湖,在今湖南洞庭湖东南。
[3]黄陵庙:在今湖南湘阴以北洞庭湖畔。相传此庙为纪念溺于湘江的舜帝二妃娥皇、女英所建(详见《水经注·湘水》)。
[点评]
这是一首被誉为“警绝”和有“神韵”(分别见于《唐才子传》和《唐诗别裁》)的名篇,曾传诵于当时,作者郑谷则被称为“郑鹧鸪”。
诗以“鹧鸪”为题。首二句虽然也写到它山鸡般鲜丽的羽色和雅观的形貌,但主要还是抓住它喜暖畏寒、叫声凄切的特点,状其神韵。郑谷笔下的这只鹧鸪之所以不同凡响,是与它所处的环境紧密相关——它时而飞过暮雨中凄迷的青草湖,时而在落花满地且具有沉重历史感的黄陵庙中凄切地啼叫——而这一切又正是游子思乡之泪和思妇念远之悲的诱因。
与游子、思妇“相呼相应”的鹧鸪鸟,在它所畏惧的黑暗和霜露来临时,还可以在苦竹丛中找到藏身之地。然而游子的归宿和思妇的希望又在哪里呢?这就把思乡怀远之情引向了很深的层次,诗也就具有了言外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