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2],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3],枳花明驿墙[4]。
因思杜陵梦[5],凫雁满回塘[6]。
[注释]
[1]商山:一名楚山,在今陕西商县东南。
[2]铎(duó夺):大铃铛。
[3]槲(hú胡):一种雌雄同株的春季发新芽、落旧叶的乔木。
[4]枳(zhǐ纸):也叫枸橘或臭橘,春天开白花的落叶灌木或小乔木。
[5]杜陵:在今西安东南,这里代指长安。
[6]凫(fú扶):野鸭。回塘:曲折的池塘。
[点评]
这是一首写羁旅行役游子思乡的名篇。全篇看虽然不失为好诗,但它的知名度之高主要是依靠颔联“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所致。这一联的好处,除了李东阳所云“音韵铿锵,意象具足”(《怀麓堂诗话》)之外,就是梅尧臣和欧阳修的一段对话中所说的:“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并以此联等为例,说明“道路辛苦,羁愁旅思,岂不见于言外乎?”(详见欧阳修《六一诗话》)梅、欧对话所涉及的,是有关抒情诗写作的一个很重要的理论问题。“见于言外”和胡仔所说的“意在言外”是一个意思,都是说诗的真意在语言、文辞之外,语意含蓄,言外之意由读者自己体会。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诚如许多论者所指出的,由于文字精练,了无闲字,十个字写出了六种意象,其含义本来就十分丰富和密集,但它留给读者想象和体悟的空间仍然十分宽广。比如,板桥之霜的言外之意是春寒料峭,霜上的“人迹”又说明有早行者。至于这早行者是何许人、到哪里去,更有想象不完的空间,所以就耐人寻味,传诵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