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
潮满冶城渚[1],日斜征虏亭[2]。
蔡洲新草绿[3],幕府旧烟青[4]。
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
《**》一曲[5],幽怨不堪听。
[注释]
[1]冶城:相传春秋时吴王夫差(一说三国吴)冶铸于此,故名。故址在今南京朝天宫一带。
[2]征虏亭:东晋征虏将军谢石之兄谢万曾送客于此。故址在今南京玄武湖北。
[3]蔡洲:在今江苏江宁西南十余里的江中,像是一艘战舰,历史上此处曾有驻军。
[4]幕府:山名。东晋元帝时丞相王导建幕府于此山,因以为名。在今南京东北长江边上,形势险要,东晋时为建康(今南京)门户。
[5]《**》:即《玉树**》,乐府吴声歌曲名,南朝陈后主陈叔宝作,内容系赞美其妃嫔姿色等宫闱腐朽生活。陈朝不久为隋所灭,此曲被后人视为亡国之音。
[点评]
刘禹锡于宝历二年(826)由和州返洛阳,途经金陵(今南京),凭吊有关古迹而作此诗。
首联写诗人为寻访冶城而来,正值潮水上涨。这个当年盛产吴刀、吴钩的冶城,如今淹没在一片汪洋之中。除了满目风涛,诗人一无所见。于是他又来到了征虏亭——这个当年豪门大族设宴送行的所谓祖饯之地,如今只有一抹斜晖,好不令人凄凉!
颔联意谓“蔡洲”和“幕府”作为自然景观,依然新绿遍地充满生机,山青地险雄视大江。但当年驻军和取胜于此的东晋王朝,却早已被南朝宋所取代,正所谓风景依旧、江山易主!
依照律诗规则,颈联由实转虚,亦即由描写景致转为抒发议论。所谓“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就是说只凭山川险要不能保障国家长治久安,王朝的兴废完全取决于统治者所奉行的朝政国策。这既是一种进步的历史观,也为下联的咏叹留下了充足的空间。
在诵读此诗以前,一见到“**”的字样,往往首先联想到杜牧《泊秦淮》一诗的“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之句。虽然刘、杜诗中的“**”都是指《玉树**》,但刘禹锡生在中唐,早于晚唐诗人杜牧三十多年。应该说勇于革新的刘禹锡更有政治预见性,是他首先借这一曲亡国之音向沉溺于声色的中唐统治者进行讽劝。可悲的是刘、杜均枉费了苦心,李唐王朝的末代子孙终于步陈叔宝的后尘,葬送了大唐王朝。诗人正是基于对江山社稷的一片忧虑之心,才从预兆着亡国的《玉树**》的靡靡之音中,听出了“幽怨”之声,遂使这首怀古诗具有了很强的现实针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