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端偶效张文纪[2],下杜乡关别五秋[3]。

重过江南更千里,万山深处一孤舟[4]。

[注释]

[1]本诗作于会昌六年(846),时杜牧由池州刺史转睦州刺史,赴任途中。新定,郡名,即睦州,治建德县(今属浙江)。杜牧于会昌六年(846)九月由池州刺史改授睦州刺史,赴任途中而作此诗。

[2]无端:没有缘由。张文纪:张纲(108—143),字文纪,东汉犍为武阳(今四川犍为)人。顺帝时任御史,上书谏纵任宦官。汉安元年(142)奉令与杜乔、周举等八人徇行风俗,其他七人赴任,纲独埋车轮于洛阳都亭下,曰:“豺狼当道,安问狐狸!”遂上书奏劾大将军梁冀及其弟梁不疑罪行,京师震动。后任广陵太守。事见《后汉书·张皓传》。杜牧用张纲事谓自己乃得罪权贵而被外放。

[3]下杜:在长安附近,是杜牧的故乡。裴延翰《樊川文集序》:“长安南下杜樊乡,郦元注《水经》,实樊川也。延翰外曾祖司徒岐公(杜佑)别墅在焉。”别五秋:杜牧自会昌二年(842)四月外放为黄州刺史,转池州、睦州,至会昌六年(846)赴睦州任,首尾五年。

[4]重过二句:谓这次又过江南,更远行千里,万山环绕之中,只有我一只船。杜牧《祭周相公文》:“牧于此际,更迁桐庐。东下京江,南走千里。曲屈越障,如入洞穴。惊涛触舟,几至倾没。万山环合,才千余家。”可作此二句的注脚。

[点评]

这首诗作于会昌六年(846),杜牧由池州刺史迁睦州刺史,赴任途中。杜牧在朝中被排挤,自会昌二年(842)被外放为黄州刺史,又转池州,至此已首尾五年。这时转为睦州刺史,睦州更在池州之南,离朝廷更远,也离家乡更远,故赴任途中,有感而发,作了这首诗。诗的首句写出官之由。用张纲的典故,以自己与汉代的张纲相比。张纲因敢言直谏被排挤出朝,任广陵太守,杜牧也因品行刚直,不媚事权贵,出为黄州刺史。次句写乡关之思,杜牧家在长安杜陵下杜,这是他一生引以为自豪的,他在出任外官时,也在不断地思念家乡,而这次离家却有五年之久,思乡之情更切。但前二句仍然是铺垫,后二句才写出主旨。思念家乡不仅不能回家,而要重过江南更远千里,客心孤迥已是非常难堪,又在万山深处,一叶孤舟远行,更是极为凄楚。杜牧在睦州刺史任上之不愉快,此诗已奠定了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