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断平时翠辇过[1],空闻子夜鬼悲歌[2]。

金舆不返倾城色[3],玉殿犹分下苑波[4]。

死忆华亭闻唳鹤[5],老忧王室泣铜驼[6]。

天荒地变[7]心虽折,若比伤春[8]意未多。

[注释]

[1]望断:望尽,望煞。翠辇:饰以翠羽之辇车,天子车驾。

[2]子夜鬼悲歌:《旧唐书·音乐志》:“《子夜歌》声过哀苦。”此子夜当指半夜。

[3]“金舆”句:倾城色,指杨贵妃。《汉书·李夫人传》:“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杜甫《哀江头》:“血污游魂归不得。”是此“不返”意。

[4]“玉殿”句:下苑,曲江。曲江流入御沟,故云犹分玉殿。

[5]“死忆”句:《晋书·陆机传》载:陆机遇害前叹曰:“华亭鹤唳,岂可复闻乎?”意谓贵妃自缢前当萌悔叹之意。“死”字关应“金舆不返”。

[6]“老忧”句:《晋书·索靖传》:“索靖知天下将乱,指宫门铜驼曰:‘会见汝在荆棘中耳。’”此句意谓明皇失国、迁入南内而忧王室之衰微。二句一死一老,以贵妃对明皇甚明。

[7]天荒地变:指安禄山之乱及明皇之幸蜀失国。

[8]伤春:意指明皇对杨妃生死不渝之相思。《新唐书·杨贵妃传》:玄宗“命工貌妃于别殿朝夕往必鲠欷”。

[点评]

此诗或以为“伤文宗崩后,杨贤妃赐死”之事(冯浩),或以为咏“甘露之变”(程梦星),或以为“借玄宗幸曲江以讽文宗时事”(沈德潜),或以为“专咏明皇、贵妃事”(张采田),然均未详解。

据康骈《剧谈录》记载:曲江至开元年间始辟为胜境,“花卉环周,烟水明媚,都人游赏,盛于中和上巳之节”。天宝间,唐明皇与杨贵妃时常临幸曲江游宴。首联写安史乱后,明皇之车驾不可复见,而曲江池苑唯闻夜半冤鬼悲歌。《旧唐书·音乐志》:“《子夜歌》声过哀苦。”又子夜,也指夜半,双关。“鬼悲歌”正是写杨妃枉死而阴魂不散。唐明皇深知贵妃无罪而被迫缢杀之。高力士当时就说“贵妃诚无罪”。马嵬兵变,从本质上说,实是太子党勾结御林军发动的一场政变,杨正是这场政变的牺牲品。二联承上,云贵妃缢死后再不能乘銮舆而返帝京,不如曲江流水江波犹可通御沟而入玉殿。五、六一“死”一“老”相待,“死”者自是杨妃,“老”则指明皇,言贵妃缢前当亦如陆机萌生悔叹之意,而明皇失国,迁入西内,宦竖李辅国专权,唐室从此不振。此联一“死”一“老”,以贵妃对明皇甚明。诸家或以为咏“甘露之变”,则“老”字无着;或以为“老忧,义山心情之写照”,其实“甘露事变”时,李商隐年仅二十四,不可云“老”。末联以“天荒地变”与“伤春”相较,则“伤春”尤甚于“天荒地变”,即甚于安史变乱及失却权柄。

此诗“伤春”字犹须重看,细味其含义。李商隐诗“伤春”句约有三义:或为男女相思,情感失落;或伤时感事,忧念家国;或自伤身世,叹春光不再,机遇之屡失。此则总合各端,言安史乱起,天荒地变,虽使明皇心中摧悲,但若比起杨妃的缢杀冤死,则其可伤犹未如也。张采田云:“倾城已不返金舆矣,所谓伤春也。”黄侃云:“临命之悲,亡国之恨,犹未敌倾城夭枉、遗迹荒残之恸也。”

由李商隐启其端,诗人咏明皇、杨妃之什,大多为感怀马嵬而为杨玉环鸣冤直枉。黄滔云:“天意从来知幸蜀,不关胎祸自蛾眉。”徐夤云:“未必蛾眉能破国,千秋休恨马嵬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