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中旬至扶风[1]界见梅花(1 / 1)

匝[2]路亭亭艳,非时裛裛香[3]。

素娥[4]惟与月,青女不饶霜[5]。

赠远虚盈手,伤离适断肠[6]。

为谁成早秀,不待作年芳[7]。

[注释]

[1]扶风:唐扶风郡在今陕西扶风县。

[2]匝:绕。

[3]“非时”句:非时,不适时、不是时候。梅花应小寒一候花信,一般腊后始见,今十一月即秀,故云“非时”。裛裛,香气馥郁。

[4]素娥:嫦娥。

[5]“青女”句:主霜雪之女神。《淮南子》高诱注:“青女,青腰玉女,主霜雪也。”饶,让、减。不饶霜,意谓不少减霜威之肆虐。

[6]“赠远”二句:梅为东风第一枝,故古有折梅赠远报春之俗。《荆州记》载陆机诗云:“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此云开放非时,故徒然盈手满握,适足伤离断肠也。

[7]年芳:谓春花之美好者。沈约《三月三日率尔成篇》:“丽日属元巳,年芳具在斯。”此云报春之花。

[点评]

此诗于大中五年(851)入蜀途中所作。按唐扶风在今陕西扶风县,西南经宝鸡至散关二百四十二里(《元和郡县图志》)。大中五年(851)冬,有《悼伤后赴东蜀辟至散关遇雪》诗。此即赴东川柳仲郢幕入扶风界见路旁梅花感怀而赋。年四十,距妻子病逝仅三四个月。

诗咏梅寄怀,纯是自我写照。梅即是我,我即如梅,“其中有一义山在”(何焯《义门读书记》)。

首联“亭亭艳”描摹梅花之颜色艳异,姿态玉立;“裛裛香”则美其韵味清雅,幽香馥郁。然色态虽美,无奈绕路而开;不开在宫苑,贵府,而开在扶风界之路边,可见开非其地。不仅开非其地,并亦开非其时。二句“非时”即点“十一月”。梅花应小寒一候花信,一般须腊后始见,今十一月中旬即秀,故云“非时”。此联以早梅吐艳之非地非时领起,而以亭亭艳色和裛裛幽香反照,对比十分强烈。“中路因循我所长,古来才命两相妨。”(《有感》)义山每发“有才无命”之叹,此“亭亭”“裛裛”之花,却作“匝路”“非时”之放,正是这“有才无命”之移情入花,将花人化、情化的哀怨之音,托寄之词。钱咏《履园丛话》云:“咏物诗最难工,太切题则黏皮带骨,不切题则捕风捉影,须在不即不离之间。”咏物诗有雕镌到具体而微者,然每黏滞乏情,绝无寄托,所谓“黏皮带骨”者。此联之工,出手即在于不即而离而极具缥缈之致。

二联之妙处有二:一以月白霜洁为匝路之早梅设置背景,更衬托梅花之高洁,补足首联对色态、韵味之描摹。二暗示素娥、青女除衬托梅花之高洁外,并无补其“匝路”“非时”之开放。纪晓岚云:“三、四爱之者虚而无益,妒之者实而有损。”(《瀛奎律髓刊误》)言素娥虽爱之,唯给予一片清冷月光;青女则妒其洁白,不稍减霜威之肆虐。

“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是所谓“赠远”。然梅为报春之花,十一月中旬,所开非时,徒然满握在手,又如何“聊赠一枝春”呢?此联由促转缓,由浓化淡,转势自然。朱庭兰《筱园诗话》云:颈联“放缓一步,以淡语空际写情”。张采田以为有“赠远、伤离、思家之恨”(《玉溪生年谱会笺》)。铺衍之或有三义:一借寄梅长安,伤妻子之辞世而无所从寄,申足“虚盈手”,张采田所谓“思家之恨”。《悼伤后赴东蜀辟至散关遇雪》云:“剑外从军远,无家与寄衣。散关三尺雪,回梦旧鸳机。”正同一意绪,唯一云“无家与寄”,一云“无从赠与”。二伤己与梅花之别离。扶风尚在近畿,此行赴东蜀则远至一千八百里外,何时再得归见?三伤花之离枝早凋,匝路亭亭,裛裛幽香,行人摧折,早秀早谢。《回中牡丹为雨所败》云:“浪笑榴花不及春,先期零落更愁人。”牡丹花开,赶上春天,已叹先期零落,何况先春而开之梅花!有此数端,故云“伤离适断肠”而空际写情,淡语自深。

末联总收,以问语出之,沉痛之至。“为谁”二字特重,无因之问,无从作答。诗人伤离,断肠至极,郁积胸中而自怨自艾,因发为痴语。沈约《三月三日率尔成篇》:“丽日属元巳,年芳俱在斯。”年芳,谓春花之美好者。若云:“梅花为何而如此早秀早开?为何不能迟放而与百花共享春光?”至此,则咏梅已毕而感怀已成:所咏为梅,所叹在己,早梅即是诗人自身之写照。“为谁成早秀”,一问极痴,而又极叹己之才名早著,所遇非时,坎坷终生。“莫叹佳期远,佳期自古稀”(《向晚》),诗人无法回答“为谁成早秀”,只能在自伤**,**自伤之中,一步步“匝路”走向东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