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1]。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2]。

薄宦梗犹泛[3],故园芜已平[4]。

烦君[5]最相警,我亦举家清[6]。

[注释]

[2]“五更”二句:寒蝉彻夜哀鸣,至五更已声稀欲断,而蝉自哀鸣,树自青碧,一似无情者。沈德潜曰:三句“取题之神。”朱彝尊曰:“第四句更奇,令人思路断绝。”

[3]“薄宦”句:《战国策·齐策》:“土梗与木梗斗,曰:‘汝不如我,……汝逢疾风淋雨,漂入漳河,东流至海,泛滥无所止。”梗,桃木所制木偶人。意谓为此薄宦而如木偶人四处漂泊。

[4]“故园”句:陶潜《归去来兮辞》:“田园将芜胡不归?”此自薄宦梗泛而思归故园。

[5]君:指蝉。

[6]举家清:一贫如洗。清,双关,兼清贫、清廉义。

[点评]

此诗以蝉自喻。蝉栖高枝而饮清露,故通首实自白己之高洁清贫。一、二言因高洁而贫,哀鸣寄恨终日徒然。纪晓岚云:“意在笔先。”三、四言彻夜长鸣,至五更已声疏欲断,而一树青碧,无视寒蝉之哀鸣;喻世情冷暖,环境险恶。钟惺极赞第四句,以为“碧无情三字冷极、幻极”。李因培评曰:“追魂之笔,对句更可思而不可言。”或谓此屡启陈情,而令狐不肖,亦聊备一说。要之托寓失所依栖,故五、六嗟泛梗而兴故园之思。七、八言听此蝉声哀警,而我举家清廉,不劳相警也。何义门云:“结则穷而益贤。”

此诗当作于大中二年(848)、三年(849)秋间令狐拒绝援手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