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2],却话巴山夜雨时[3]。

[注释]

[1]夜雨寄北:宋洪迈《万首唐人绝句》题作《夜雨寄内》,可见诗为蜀中寄妻子之作。

[2]何当:何时、何日。杜甫《秦州杂诗》:“何当一茅屋,送老白云边。”

[3]却话:再话,回过头来谈说,即回溯今日之情景。

[点评]

宣宗大中二年(848)五月,李商隐自桂州(今桂林)返京,秋间留滞荆巴,接到妻子王氏问归的信。诗人以诗代柬寄答妻子。

此诗前人极为称美,屈复并且认为是“《玉溪集》中第一流”。细析其妙处主要有二:一为多维之时空结构;二复辞重言,极往复回环之致。

首句妻问,时为“昔”,地在长安;诗人答以“未有期”,时为“今”,地在巴山旅舍。二句“夜雨秋池”,时为“今”,而地亦在巴山。三句“西窗剪烛”,冠以问语“何当”,是为“今”思“来日”景况,姚培谦谓“魂飞到家里去”也,地则自巴山旅舍直至长安家中。四句“却话”云云,是“今日”预思“来日”之说“今日”收信时情景,地点则由巴山至长安再返巴山。时间有昔日、今日、来日和今日之思明日及今日思明日之说“明日之昨日”。空间则穿梭于巴山旅舍与长安家中和自巴山预思长安家中谈说巴山夜雨之情景。此所谓多维之时空结构。与此相应,则两“期”重复,两“巴山夜雨”叠印。“君问/归期//未有/期”,两“期”复在二顿、四顿,显示夫妻一问一答的连声之妙。二句“巴山夜雨”在一、二顿,四句“巴山夜雨”则在二、三顿,有助时空之往复四环,情感之潜气缠绵。何义门评云:“水精如意玉连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