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属中军少得归[2],木兰花尽失春期[3]。
偷随柳絮到城外,行过水西闻子规[4]。
[注释]
[1]流杯亭:亭名。流杯即流觞。《晋书·束皙传》:“昔周公成洛邑,因流水以泛酒。”《荆楚岁时记》:“三月三日,士民并出江渚、池沼间,为流杯曲水之饮。”
[2]中军:军中主帅所居,当指郑亚桂管幕。
[3]“木兰”句:据《东皋杂录》,木兰花信在春分之后第三个五日,五日过后则花尽,至三月十日则春期尽过,故云“木兰花尽失春期”。
[4]子规:杜鹃鸟,二月始鸣。《本草释名》:“子规,其鸣若曰‘不如归去’。”
[点评]
宣宗大中二年(848)二月,府主郑亚贬循州,李商隐随行。经增城约当三月初,至城外游玩流杯亭,时木兰花已凋尽。文宗开成四年(839)二月婚于王氏,故每离家远行,即与妻子约定二月归家。《对雪》云:“龙山万里无多远,留待行人二月归。”《蜂》云:“青陵粉蝶休离恨,长定相逢二月中。”郑亚罢桂管观察使,李商隐本来即可归家,但因同情座主遭遇而一直随行至广东循州,二月未能即归,又至三月十日,故云“失春期”。《旧唐书》本传云“商隐随(郑)亚在岭表累载”,不确。未至循州,已闻子规初鸣,因发思归之情。程梦星云:“末句用意最巧。”其巧在借杜鹃之“不如归去”之鸣声,兴仕途失意、思家情切而心怀郁结。郭沫若《杜鹃》云:“声是满腹乡思,血是遍山踯躅。”此为杜鹃意象在古典诗词中之特定情韵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