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见时难别亦难[1],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2],蜡炬成灰泪始干[3]。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4]。

[注释]

[1]“相见”句:曹丕《燕歌行》:“别日何易会日难。”曹植《当来日大难》:“今日同堂,出门异乡。别易会难,各尽杯觞。”梁武帝《丁督护歌》:“别日何易会何难!”

[2]“春蚕”句:《古子夜歌》:“春蚕易感化,丝子已复生。”《西曲歌·作蚕丝》:“春蚕不应老,昼夜常怀丝。”朱彝尊云:“古乐府‘思’作‘丝’,犹‘怀’作‘淮’,往往有此。”

[3]“蜡炬”句:陈后主《自君之出矣》:“思君如夜烛,垂泪著鸡鸣”,“思君如昼烛,怀心不见明”。杜牧《赠别》:“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4]“青鸟”句:青鸟,神话传说中西王母传信之神鸟,喻指信使。言殷勤探候之意。

[点评]

此诗抒写暮春时节与恋人别离之忧伤。据“蓬山”句,似亦女冠如宋华阳之流。《山海经·海内北经》:“蓬莱山在海中。”郭璞注:“上有仙人,宫室皆以金石为之,鸟兽尽白,望之如云。在渤海中也。”郭注本于《史记》。《史记·封禅书》云:“蓬莱、方丈、瀛洲,此三神山者,其传在渤海中,诸仙人及不死之药皆在焉。其物、禽、兽皆白,而黄金、银为宫阙。未至,望之如云。”诗用“蓬山”语象,或即道观,常指女冠之所居。

首句衍自曹丕《燕歌行》“别日何易会日难”,以“相见”取代“会”,去掉“何”,叠加“难”字,不仅音节和鸣,亦使此一“情语”略具始一相见又将相别之情韵。尤以“难”字重叠在前后音步之末顿,形成往复迂回之情势。后来诗人抒写“别”“会”,均未能超越。唐彦谦《无题》云“谁知别易会应难”,韩偓《复偶见》“别易会难长自叹”,皆瘦硬乏性。只李煜“别时容易见时难”,写出胸中感慨,然终不如“相见时难别亦难”深情绵邈,曲折回肠。“东风无力百花残”,这二句横插,似显突兀,实为神来之笔。清人冯舒以为“第二句毕世接不出”,极为赞赏。此为“景语”,为一句设立背景:时令在春暮,所谓春风软绵无力,百花凋残时也。且又为恋人相别渲染一哀怨气氛,象征其青春、情爱之行将消逝。

三、四亦点化前人诗句。乐府西曲歌:“春蚕不应老,昼夜常怀丝(思)。”南齐王融云:“思君如明烛,中宵空自煎”,陈后主云:“思君如夜烛,垂泪著天明。”然皆未若义山“春蚕到死”“蜡炬成灰”来得沉痛执着。出句言“缘尽”,对句言“泪干”,而着眼则在“丝(思)不尽”“泪不干”,以抒发虽后会无期,而相思之情永在,离恨之苦难消;除非身死成灰,此情不泯。义山《暮秋独游曲江》云“深知身在情长在”,与此同一意绪,对生离死别寄托深刻之悲哀,而于人生“乐聚恨别”之情愫给予极高评价:为了欢聚,可以用生命去换取。此联为全诗之“秀句”,刘勰所谓“篇中之独拔者也”(《文心雕龙·隐秀》)。其意象蕴含之丰富情思常超越形象本身,成一极具哲理的警策之言。蘅塘退士孙洙评曰:“一息尚存,志不稍懈,可以言情,可以喻道。”

五、六翻过一层,不言己之相思,却从拟想对方落笔,从而进一步抒写自己如梦如幻的绵绵哀情。诗人出现一种梦幻,设想恋人别后思念自己的情景:晨起照镜,愁白了头发;长夜吟诗,难耐孤寂。不言己之相思,却拟想恋人别后对自己之深切思念,正自相反方面拓展深化了“春蚕”“蜡炬”之悲剧色彩。

末联“蓬山”指恋人被迫而须往之可望而不可即之处,当与“更隔蓬山一万重”同一所在,或亦指宫禁、贵主府第。此物理空间之距离。然自心理空间言之,则无论天涯海角,两心皆永是贴近,故云“蓬山此去无多路”。而尤为妙者,在以慰安之辞写心中之苦,言无多路,言当托“青鸟”信使时常探看,皆强抑心中苦楚而为对方着想。故何义门曰:“末路不作绝望语,愈悲!”赵臣瑗云:“镂心刻骨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