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日画一水,五日画一石。能事不受相促迫,王宰始肯留真迹[2]。壮哉昆仑方壶图[3],挂君高堂之素壁。巴陵洞庭日本东[4],赤岸水与银河通[5],中有云气随飞龙。
舟人渔子入浦溆[6],山木尽亚洪涛风[7]。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8]。焉得并州快剪刀,剪取吴淞半江水[9]。
[注释]
[1]此诗作于上元元年(760),作者时在成都。王宰,蜀人。张彦远《历代名画记》称其“多画蜀山,玲珑窳窆,巉嵯巧峭”。朱景玄《唐朝名画录》又称其“山水松石,并可跻于妙上品”。
[2]“能事”二句:言从容有余裕,王宰始肯作画。
[3]昆仑、方壶:神话传说中的仙山,此以喻王宰所绘之山水缥缈有仙气。
[4]巴陵:今湖南岳阳,地当洞庭湖入江之口。
[5]赤岸:赤水之岸。传说“西海之外有赤水”(见《山海经·大荒经》)。枚乘《七发》:“凌赤岸,篲扶桑。”此句写画面中水势之大。
[6]浦溆:二字同义,指水边。
[7]亚:低伏。此句言风势如涛,山木为之偃伏。
[8]远势:指山水画法中的“平远山水”。咫:八寸。咫尺,指画面尺幅而言。两句言王宰的平远山水有尺幅万里之势。
[9]“焉得”二句:典出晋索靖故事。索靖见顾恺之画,说:“恨不带并州快剪刀来,剪淞江半幅纹练归去。”并州,今山西太原。古以产利剪著名。吴淞,吴地之淞江。为太湖最大支脉。
[点评]
杜甫在本篇中提出了绘画史上颇为值得注意的两项作画原则:“能事不受相促迫”和“咫尺应须论万里”。第一项为后世论画者普遍接受,宋代黄庭坚在《次韵子瞻题郭熙画秋山》中即写道:“但熙肯作宽画程,十日五日一水石。”后一项则又是杜甫对前代画论的继承和发展,其说首见于南朝宋代宗炳的《画山水序》,文中说:“昆仑山之大,瞳子之小,迫目以寸,则其形莫睹;迥以数里,则可围于寸眸。诚由去之稍阔,则其见弥小。今张绢素以远映,则昆阆之形,可围于方寸之内。竖划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迥。是以观画图者,徒患类之不巧,不以制小而累其似,此自然之势。如是,则嵩华之秀,玄牝之灵,皆可得之于一图矣。”杜甫将这种技法和理论概括为“远势”和“咫尺万里”,至北宋郭熙、郭思父子所撰《林泉高致》,又将“远势”分为“高远”“深远”“平远”,足见在绘画理论的发展中,老杜论画之说是重要的一环,大可供画家参考。